新兴业态落地生根,彭山这样量产“五美村”

新兴业态落地生根,彭山这样量产“五美村”

近日,成都市民杨笛(化名)女士从眉山市彭山区凤鸣街道金烛村二组一栋特殊的建筑里走出。三角形的白色建筑,门窗透出暖黄色的光,在乡村静谧的夜空里显得非常温馨。

这是金烛村引进的一家专注于宠物临终服务的纪念馆。杨笛女士在这里告别了自己喂养多年的爱宠。将车停放在村里建设的幕野营地,她在溪水与草木的环抱、村民和游客的围绕下,在自然山水色与乡村烟火气中慢慢治愈心灵。

(金烛区引进新业态)

新兴业态的引入,乡村面貌的改善,外来游客的增加,种种迹象揭示金烛村朝着蓝图美、产业美、人居美、服务美、文明美“五美乡村”发展的生动轨迹。而这样的村子,在彭山还有很多。

近年来,凤鸣街道以党建为引领,制定《凤鸣街道“五美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乡村建设各项重点工作任务,以产业发展为抓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进“五美乡村”建设,在广袤乡村书写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新篇章。

项目破局,智慧耕种添底气

“很快又要到小春作物播种的时间了,一定要把田晒好、把各款农用机械检修好……”在距离金烛村5分钟车程外的江渔村,四川旗彩康机械租赁有限公司负责人詹崇浩挂心着农技库里的设备,每天都要反复叮嘱工作人员加强维修。

(优美的乡村)

该公司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控股,这位负责人其实也是江渔村党总支书记。去年,凤鸣街道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申报了江渔村农田耕种全过程社会化服务项目。江渔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作为经营主体,购置无人机、播种机、旋耕机、收割机等智能农机设备16台,培养农机驾驶员4名,修建农机库房420平方米,面向全区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于今年1月正式对外经营。机器到位后,工作人员紧紧抓住农事生产关键节点,全面摸排梳理辖区耕地资源现状,锚定农机服务缺口,以机械租赁、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多种模式提供农业机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作物收割等智慧耕种有偿服务,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服务标准提质等不断提高项目创收能力。

今年以来,多次组织江渔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与周边拥有集体土地的村及涉农社区负责人、种粮大户等目标客户洽谈合作,目前已签订农机服务协议700亩,通过提供“耕地、栽种、管理、收割”全过程机具和劳务服务,实现农业生产全链条覆盖。

全域提升,一处好到处处

走进凤鸣街道的各个村落,目之所及皆是“绿净美”的景象:村口的小广场上,老人在健身器材上锻炼,孩子们在绿植环绕的步道上奔跑;村民房前屋后,整齐的菜园围上了竹篱笆,墙角的月季开得正艳…… 这背后,是街道全域整治、全民参与的持续发力。

“以前村里夏天苍蝇蚊子特别多。”说起村里的变化,平乐村村民张兰打开了话匣子。为改善人居环境,街道推进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治理两手抓,全村全部完成卫生厕所改造,建成污水处理站,实现污水零直排;设置多个生活垃圾收集点,配备专职保洁员,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我们还搞了五美庭院创建,谁家院子收拾得干净、种得漂亮,就能上红榜,还能兑换洗衣粉、食用油这些日用品。”张兰说,现在村民们都主动收拾庭院,互相攀比着谁家更漂亮,目前街道60%的农户都建成了美丽庭院,不少村民还在庭院里种起了果树、花卉。

基础设施的完善,更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在江渔村,新修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夜晚的村道;村里的灌溉渠已翻新,再也不用担心靠天吃饭。“以前下雨天,路烂得没法走,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晚上散步也有路灯,跟城里没啥两样!” 村民陈国清笑着说。

成果共享,群众满满幸福感

目前为止,江渔村农机服务项目已产生4.2万元收入,解决本村4人就近务工就业。“今年农机服务项目预计能产生约20万元收入,10万元盈利,村集体经济能实现翻倍增长。”詹崇浩说。而在金烛村,在万家水碾项目助力下,村集体经济营收破110万。记者了解到,在凤鸣社区,集体经济项目收益40%将用于继续投入发展经济,40%将用于农民分红和基础建设,20%将用于救助帮扶和公益事业。

(万家水碾项目)

除了经济上的收益,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街道常态化开展文明宣讲、文艺汇演等活动,组建了广场舞队、腰鼓队,每逢节日都会举办热闹的庆祝活动。“以前农闲时大家要么打牌,要么在家看电视,现在村里经常搞活动,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 村民刘大姐说,现在村里大操大办、攀比浪费的现象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乡风民风越来越淳厚。

(图/文 袁宇君)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