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证据之困” 织“信任之网”——两岸四地法治合作探寻跨境消费维权新解法
海南
海南 > 三亚 > 正文

破“证据之困” 织“信任之网”——两岸四地法治合作探寻跨境消费维权新解法

海南的徐女士参加了港澳旅游团,在导游的强制购物压力和诱导下,高价购买了劣质丝绸制品,但由于“异地不便”和“证据链断裂”,她的维权之路受阻。澳门的马女士网购的内地瓷砖出现色差和破损,却因“跨境责任界定难”而遭遇商家与物流互相推诿。这些情况并非个例,而是两岸四地消费者在日常跨境消费中普遍面临的“证据困境”与“维权难题”。

图片

10月31日,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32周年之际,首届海峡两岸暨港澳消费者保护法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主办,知名法学家、会长河山主持大会。中国法学会等相关部门领导出席指导并致辞。论坛以“共筑消费者权益法治新格局”为主题,汇聚两岸四地法律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消费者权益保护前沿议题。天津大学教授、凤凰公证理事长车承军受邀出席,并发表了题为《让“忧心”变“安心”——公证服务为两岸四地消费者送上“定心丸”》的主题演讲,从预防法学视角,为破解跨境消费维权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与实务方案。

图片

车承军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随着消费市场从本地走向全球,跨境消费维权面临的核心挑战并非法律缺失,而是“确定性”的缺失。海峡两岸与港澳地区存在四套不同的法律体系、证据规则与程序要求,这种差异导致证据跨境认可困难、程序复杂,使得消费者维权之路充满迷茫,也制约了跨境交易的健康发展。

图片

然而,差异并非鸿沟。面对这一现实困境,车教授深入剖析了法治的“底层逻辑”。他强调,尽管法系各异,但“基于事实,依靠证据”却是所有法律体系的共同基石。“法官总会问:事实是什么?证据在哪里?而公证,正是为解答这一问题提供的全球通用‘语言’。”基于这一共识,公证这一被全球各法系普遍认可的预防性法律制度,成为了连接差异、构建信任的关键桥梁。公证以其中立、专业的立场,通过事前固定交易事实、提示法律风险、提供权威证据,能够有效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将潜在纠纷化解于未然,为跨法域的争议解决提供了一份无可置疑的“信任背书”。

图片

“有证据走遍天下”。在演讲中,车教授以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每年服务超过500万人次,其中大量涉及港澳台消费者的实践为例,生动地阐述了公证如何全链条嵌入消费场景。“设想一下,在网购消费时引入公证机制,您的资金将得到安全托管;在收到商品时,通过凤凰存证录制开箱视频,证据即时上链且不可篡改;一旦发生纠纷,经过公证的电子合同和聊天记录可直接作为呈堂证供。”车教授指出,这种“预防与保护”并重的模式,正是将唐代名医孙思邈“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的东方智慧,巧妙运用于现代法治的生动实践。

图片

据悉,2024年,在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导下,三亚凤凰消费纠纷调解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将公证的预防功能、调解的化解功能及强制执行的保障功能有机融合,构建了“证据固定—纠纷调解—协议执行”的完整闭环机制,为高效预防和化解消费纠纷提供了可借鉴的示范模式。

图片

消费者权益保护关乎民生日常,是两岸四地社会交往中最活跃、最普遍的领域,理应成为法治合作的最佳切入点。“正如欧洲一体化从煤钢共同体起步,两岸四地也可将消费者保护作为法治合作的重要领域。”两岸四地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在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一关乎民生福祉的领域深化法治合作正当其时。着眼于未来,车承军教授进一步提出了三项具体建议:将公证服务纳入跨境消费标准流程、建立两岸四地公证文书互认的常态化机制、共同推动公证数字化转型建设。

图片

与会专家指出,这一思路巧妙地将具体的维权“痛点”与宏观的区域合作“蓝图”相结合。借助公证这一预防性法治工具,不仅能强化消费者手中证据的“硬度”,更能增进两岸四地间的法治信任“纽带”,从而为构建消费者权益保护新格局提供了一个从“忧心”到“安心”、切实可行的“海南方案”及公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