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财富:面对巨头压境,AI应用创业的破局点何在

宜信财富:面对巨头压境,AI应用创业的破局点何在

人工智能的风口正在呼啸,但每个跃跃欲试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心中都萦绕着一个灵魂拷问:现在冲进这个战场,到底会成为构筑壁垒的先行者,还是沦为技术迭代下的“先烈”?当大模型以周为单位进化,当科技巨头频频亮出王牌,整个AI产业在狂飙中既释放着无限想象力,也埋藏着重重不确定性——这场盛宴,早到者究竟能分得头啧汤,还是仅仅提前暖场?

早鸟先飞抢占AI黄金窗口期的生存法则

面对“何时入场”这个关键问题,创新工场前沿基金总经理任博冰直言“宜早不宜晚”,并将当前阶段类比为2011-2012年的移动互联网拐点。他透露,创新工场从2021年就开始系统性布局AI赛道,平均每年孵化3-5家市场稀缺的AI公司,这种“提前1.5-2年布局”的策略让他们在AI陪伴、3D视频生成、Agent智能体等方向抢占了先机。不过,鹿明机器人联合创始人赵广智提醒创业者要把目光放长远,具身智能是长达10年的大赛道,在长周期中快速迭代、在关键节点做出正确决策,比盲目追求短期速度更重要。

需求炼金术如何从AI热潮中挖到真金白银?

当AI概念满天飞,如何辨别“真需求”和“伪需求”成为生存关键。元禾璞华合伙人陈瑜一针见血地指出,AI的价值归根结底就是两件事:创造新体验和提升效率。她观察到,当前真正产生现金流的更多是to B领域的提效项目。鼎晖VGC投资高级合伙人郭其志则分享了他们的“土法子”——通过大量覆盖项目、观察客户是否真愿意付费来验证需求。这些实战经验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只有能解决实际痛点、让客户心甘情愿掏钱的AI应用,才能在这场淘金热中活下来。

破局之道出海与孵化的双重奏响

面对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用户付费习惯的挑战,越来越多的AI创业者选择“第一天就出海”。光速光合合伙人蔡伟坦言:“现在更多更快成长的机会就是在海外。”他特别强调中国产品经理的全球化能力是核心优势,而Open Router平台中国模型占比的持续提升,证明了中国团队的竞争力。生数科技投融资负责人张穆用数据佐证了这一趋势——他们平台累计生成视频超3亿条,开启商业化8个月后年度经常性收入就突破2000万美元。这些新玩法正在重塑AI创业生态,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破局可能。

站在2025年这个充满变数的节点,AI应用创业既面临着技术快速迭代的挑战,也拥有新场景不断涌现的机遇。行业格局远未定型,这场盛宴才刚刚开始——关键在于能否精准识别需求、灵活调整策略,并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突破口。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