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河西走廊的咽喉之地,山丹县作为连接甘、青、新三省区的交通要冲,其国省干线公路的安全畅通至关重要。山区气候复杂多变,冰雪暴雨侵袭,道路急弯陡坡相连,养护工作面临不小挑战。保障山丹县境内161公里国省干线公路安全畅通、服务万千群众平安出行,成为张掖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山丹公路段最重要的工作。而张掖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山丹公路段安全员李兴伟,正是这支队伍中的杰出代表。
2013年,李兴伟投身军旅,部队的锤炼为他日后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8月,他通过公开招聘成为山丹公路段清泉养护站的一名养路工。初来之时,同事们就对他印象深刻:“走路带风,腰板笔直,眼神里有股子劲儿,标准的‘兵样子’!”
从国防绿到养护橘,从热血战场到养护一线,变的是色彩与岗位,不变的是心中的责任与担当。李兴伟说:“穿上军装是报效国家,保卫一方平安;穿上橘装,是保证国省干线的畅通,保通保畅。共同的是内心的那份责任,要求我们认真负责。”
谈及为何选择成为一名公路养护工人,他表示:“公路养护工作直接影响社会公众的安全出行,这份工作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感。养护工作虽环境艰苦,但通过我们的精心养护,道路通行环境变得更加舒适、便捷,社会公众出行安全有了保障,我也更加热爱这份工作,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
初到养护站,李兴伟白天跟着老师傅巡路、干活,晚上自学规章制度。为了尽快熟悉岗位,他主动考取了A1驾驶证,如今已能熟练驾驶工程养护车辆和除雪车。他把养路当成“守阵地”,心无旁骛,迅速融入了公路行业这个大家庭。
风雪,淬炼着公路的韧性,更映照着养路工的无畏与坚韧,冬季除雪保畅堪称“硬仗中的硬仗”。每当风雪来袭、路段告急,李兴伟和他的除雪车总是冲锋在最前线。在雪天连续作业五六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有时需要从凌晨鏖战至次日上午甚至更晚。短暂的休整,也只是靠在驾驶室里打个盹,或啃几口干饼充饥。
“养路和守边防一样,都是守护一方平安。路上多一分畅通,群众就多一分安全。”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到底。他回忆道:“去年冬天在G312国道绣花庙段除雪,从凌晨干到中午,雪特别大,看不清路。我驾驶着除雪车一路往前推进,身后的车辆慢慢跟上,当对面驶来的大车司机竖起大拇指的时候,那一刻感觉自己虽然很累,但心里却特别踏实。”
作为养护站的安全员,李兴伟将部队培养出的严谨作风带到了日常工作中。他习惯提前检查养护工具与安全设施,并在作业现场反复巡查安全布设是否规范。无论春寒灌缝还是酷暑修补,李兴伟总是最先到达现场,仔细巡视作业区,确保设备完好、标志摆放合规、区域设置科学安全。李兴伟说:“安全无小事,多想一步、多看一眼,可能就避免一次意外。最重要的是能让大伙每天都能平平安安收工回家。”他的严谨不仅增强了团队的安全意识和作业效率,也赢得了大家的信赖。
今年入夏以来,山丹县境内管养公路先后遭遇6次暴雨和泥石流侵袭,山丹公路段每次都迅速出击、妥善处置。当G307线遭遇五十年罕见的较大泥石流,导致多处路基被严重掏空、最深塌陷达数十米、道路中断、交通受阻,李兴伟与全体同事枕戈待旦,经过四天三夜的连续奋战,抢通任务顺利完成,全线恢复通车。
然而,2025年7月17日傍晚,短促而猛烈的强降雨突袭了山县老军乡。G312线绣花庙段K2594至K2595路段的85米道路被裹挟而下的泥沙彻底掩埋。险情就是命令,山丹公路段职工紧急奔赴现场投入抢险。在紧张而有序的作业中,意外猝然降临:一辆社会车辆突然闯入养护作业区,将正在全神贯注引导车辆绕行的李兴伟撞飞。几秒钟后,他重重地倒在日夜坚守的岗位上。
颅内出血、颞骨骨折、肩胛骨碎裂……初步诊断结果让家人和同事揪心不已。经过连夜手术,他的生命体征总算稳定下来。而昏迷中,他反复呢喃着一句话:“同事们,快躲开……”
这次受伤让他更懂得生命的重量,也让他更加敬畏生命、珍视岗位,更坚定了守护公路平安的决心。他表示,康复后仍会回到岗位上,继续做好安全员的工作。“只要在路上一天,我就要对得起自己身上这身工装,对得起单位和同事们对我的信任。”
对于甘肃交通的“八棵树精神”,他有着自己的理解:“‘八棵树精神’就是‘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就像戈壁滩上的那些树,条件再艰苦,也要顽强生长,默默守护一方水土。我们公路人巡路、养路、抢险、保畅,虽然平凡,但每一滴汗都流淌在了我们热爱的公路上,都在守护道路通畅。我和同事们日复一日认真做好公路养护工作,就是在诠释和践行着这种精神,再苦再累也值得。”
大道如虹,征程不息。从军人到养路工,李兴伟以“守护”为不变的信条,将青春挥洒在河西走廊的公路线上,默默守护万千游子的归途。他的坚守,是千千万万陇原儿女的缩影;那穿梭于风雪中的橘色身影,正是托举我们幸福生活蒸蒸日上的坚实力量。(聂英 周永祥)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