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华南和东南沿海单、双季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的课题四——“东南沿海单季稻优质丰产绿色增效轻简生产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现场观摩暨测产验收活动,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顺利开展。
据悉,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由华南农业大学章家恩教授牵头,全国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及农业企业等10多家单位共同参与,其课题四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扬州大学和浙江大学联合承担,该课题核心任务聚焦东南沿海地区单季稻生产的难点痛点,通过研发关键生产技术并进行系统集成示范,破解当地水稻种植中的瓶颈问题,最终实现水稻产-质-效协同提升。
本次观摩的技术集成示范基地位于湖州市长兴县的单季籼粳杂交稻“浙粳优”系列百亩示范方和节水抗旱稻“旱优73”万亩核心示范区,基地分别采用“单季籼粳杂交稻大穗足穗精量控制提单产”集成技术和“节水抗旱稻的旱直播旱管”低碳高效生产技术。在现场观摩环节,测产验收专家、项目团队成员及相关参会人员仔细查看水稻生长状况,发现示范基地水稻长势良好,田间群体分布均匀整齐,稻穗饱满、籽粒多、结实率高,适应性和抗倒伏能力强。
此次验收工作由华中农业大学彭少兵研究员带领的专家团队全程负责,测产过程中,专家们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选定田块,通过机械收割、现场脱粒,对每块田的稻谷进行单独称重,并检测籽粒水分含量,最终换算成标准含水量下的干谷产量。长兴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敖力副站长宣布测产结果:“浙粳优1758”平均亩产706.22公斤,相较于去年当地单季稻536公斤的平均亩产,增产增效显著;节水抗旱稻“旱优73”平均亩产560.44公斤,大幅超过当地传统撂荒田亩产不足300公斤的历史水平。测产专家组一致认为,示范基地的关键生产技术应用与指导到位,生产管理措施规范,水稻增产效果显著,提质增效明显。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副所长项超和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副主任高欢分别为“单季籼粳杂交稻大穗足穗精量控制”和“旱直播旱管”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揭牌,标志着经过测产验证的两项核心技术,将正式在浙江乃至东南沿海地区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观摩会当天,还开设了“专题科技培训课堂”,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刘国兰研究员介绍了“旱优73”特性及“旱直播旱管”的操作要点,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怀燕推广研究员讲解籼粳杂交稻抗倒伏高产管理技巧,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周胜研究员介绍旱管水稻甲烷减排价值与碳交易潜力。本次培训兼顾不同生产主体与科技人员的需求,既聚焦实操技术,也涉及宏观发展策略。
活动期间,课题四负责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核所研究员翟荣荣汇报了本年度课题阶段性研究进展、已取得的亮点成果及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计划。项目首席、华南农业大学章家恩教授对本次现场观摩暨测产验收会的认真组织准备、课题的有序实施推进与规范性管理,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等方面给予充分肯定。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章家恩教授,立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作了题为“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的行动路径、科技支撑与对策措施探讨”的主旨报告,系统研判我国水稻单产提升的现状水平、潜力空间与现实难点,创新性提出并解析了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的一个中心任务、两大类约束变量、三个协同发展目标、四大切入点与突破口、“五藏”行动策略、“六良”技术路径、七大全程服务体系、八类关键科技支撑与赋能领域。该报告提出的兼具战略性与实践性的发展策略、实施路径以及全方位科技支撑体系,对本项目的进一步实施推进、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和任务目标的实现将具有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本次现场观摩暨测产验收会等系列活动,对课题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充分肯定。接下来,项目及课题团队将进一步加大水稻丰产绿色增效轻简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强技术模式集成示范,打造标志性科技成果,为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以及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