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长丰镇,两排屹立的雨树拥揽入怀,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通村入户,夜晚的路灯与镇墟彩灯交相辉映,三角梅和火红的灯箱在街道两侧绽放出热烈的色彩,红色故事与民族歌声在村落间流转——一场以“民生”为笔、“文化”为墨的乡村蝶变,在长丰生动铺展。
一个村庄的文明示范:从文通村看长丰底色
长丰镇边肚村委会文通村的发展,是长丰镇推进文明村镇建设的缩影。这个曾荣获全国文明生态村、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等多项荣誉的村庄,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村里建立“一约四会”工作机制,通过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推进移风易俗;党员志愿服务队每月开展慰问老人、环境整治、维修路灯等志愿活动,温暖民心;通过挖掘村史村情打造边肚村史馆,在传统节日组织书法、制作月饼等文化活动,让文明乡风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在基础设施方面,文通村建设了休闲景点、旅游观光道路等配套设施,完成污水改造工程,推进“厕所革命”,通过长效管理机制保持村容整洁,擦亮了“文明乡村”的底色。
新建的道路
全镇范围的文明花开:从“一处美”到“一片美”
文通村的成效,引领着长丰镇全域文明的推进。长丰镇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出发,打响基础设施升级战:镇农场新建并硬化道路19条共1982米,硬化空地3809平方米;马坡村新建拓宽道路两千余米,黄加、长安等村也相继完成道路硬化与休闲点建设。同时,315盏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在各村亮起,实现了主要道路和村庄的夜间照明全覆盖。
随着一条条泥泞土路硬化成“幸福路”,一盏盏崭新路灯在村口巷尾亮起,村民的出行难题得到了切实解决,乡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
长丰镇墟夜景
基础设施是乡村的“骨架”,而文化则是乡村的“灵魂”。长丰镇将文化建设融入乡村发展的血脉,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镇里打造的“三角梅文明一条街”,让簇簇鲜花与文明宣传画相映成趣,成为村民接受文明熏陶的日常“教材”。同时,深挖红色资源,通过修缮红色旧址、组建红色科普小分队,将本地革命故事搬进村落、送进校园,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活力;推动壮族歌圩、黎族织锦等民族文化活动定期举办,让民族文化生根发芽,让民族风情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文明成果的全民共享:从“环境美”到“生活美”
如今,文明创建的成果正惠及长丰镇的每一位百姓,镇里不仅建起了民族文化馆、农家书屋,还组建了广场舞队、篮球队、文艺表演队,茶余饭后亦或节假日,篮球赛、文艺汇演、趣味运动会轮番上演,村民从“观众”变成“主角”,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拉近了邻里距离,凝聚了乡村向心力,让乡村生活充满“精气神”。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长丰镇积极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动员群众参与健康筛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持续保持高位,村卫生室方便了村民就近就医,共同筑牢了民生保障网。
从文通村的率先实践,到全镇范围的文明花开,长丰镇用“民生”之笔蘸饱“文化”之墨,绘就了一幅“路净灯明景美、文明浸润人心”的乡村振兴新图景。这里既有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又有鲜活多彩的文化传承,更有关爱互助的乡里温情,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文明新长丰正焕发着勃勃生机。(符桃心)
来源:万宁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