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歌一曲献中华》—许幸之艺术成就回顾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

《雄歌一曲献中华》—许幸之艺术成就回顾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

2025年9月1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雄歌一曲献中华——许幸之艺术成就回顾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许幸之先生导演的中国最早的抗日题材故事片《风云儿女》首映90周年,从而诞生了我们今天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许幸之先生之子许国庆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共同见证这位艺术巨匠的辉煌人生与不朽贡献。

多领域艺术成就首次集中呈现,展现“文艺多面手”的宏大格局

许幸之(1904—1991)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少有的跨领域艺术大家。他不仅是画家、美术史论家,更是电影导演、剧作家、诗人、教育家和革命文艺工作者。本次展览首次以全景式、多维度的方式呈现他在美术、电影、戏剧、文学、美术理论等领域的卓越成就。

展览共展出绘画作品150余幅,涵盖其早期现实主义油画如《失业者》《铺路者》《逃荒者》,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风景画系列”,以及晚年的色粉画与彩墨画实验。同时,大量珍贵文献首次公开,包括许幸之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抗战电影《风云儿女》的分镜头剧本、左翼文艺运动时期的黑名单档案、其为新四军设计的“N4A”臂章手稿、话剧《阿Q正传》的改编手稿等。

这些展品不仅勾勒出许幸之艺术生涯的完整脉络,也折射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中的文化担当与精神追求。

从《风云儿女》到国歌诞生:一位艺术家的抗战史诗

1935年,许幸之导演的《风云儿女》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影片以“九一八”事变为背景,唤醒民众投身抗日救亡。更为重要的是,影片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在抗战烽火中传唱大江南北,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奋勇抗争。1949年,这首歌曲被正式定为国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许幸之还亲自参与创作了聂耳生前最后一首歌曲《铁蹄下的歌女》,并与吴印咸合作拍摄战地纪录片《中国万岁》。在戏剧领域,他将鲁迅的《阿Q正传》搬上舞台,不仅在延安引起轰动,也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正如范迪安主席在致辞中所言:“许幸之先生用炽诚的生命和艺术谱写了感天动地、壮怀激烈的战歌,在文艺丰碑上镌刻下永恒的时代印记。”

教育传承与学术梳理:中央美院致敬“大先生”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理论教研室的首任主任、油画系与美术史系的教授,许幸之在美术教育领域同样贡献卓著。他开创了新中国美术史论教育的体系,推动油画民族化的探索,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在致辞中强调:“许幸之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也是一位深具使命感的社会活动家和艺术教育家。他的艺术精神与教育理念,至今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筹备此次展览,中央美院联合多家机构,历时近一年,系统梳理了许幸之的艺术文献与作品。其子许国庆历时七年编纂的《许幸之全集》(12卷)也即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为研究许幸之及其时代提供了重要学术基础。

展览延期至10月31日 诚邀公众共赴艺术与历史的对话

自9月18日开幕以来,展览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观众反响热烈。不少观众表示,这是近年来内容最丰富、内涵最深厚的老艺术家个展之一。为满足广大观众需求,展览将延期至10月31日结束。

“雄歌一曲献中华——许幸之艺术成就回顾展”不仅是对一位艺术巨匠的致敬,更是一次对民族记忆与文化精神的唤醒。欢迎广大观众走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感受许幸之先生的艺术魅力,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