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国庆中秋假期运输9月29日启动,至10月10日结束,为期12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19亿人次,10月1日将迎来客流最高峰,日均计划开行旅客列车约1.3万列。
当国庆与中秋再度相逢,一场为期14天的“超长假期”即将拉开帷幕。2025年铁路国庆中秋假期运输明日启动,自9月28日至10月8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19亿人次,日均达1990万人次——接近春运高峰水平。从长三角城市群到粤港澳大湾区,从成渝双城经济圈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高铁网络如毛细血管般输送着归途的温情与出游的热望。这不仅是对铁路运力的一次极限挑战,更是观察中国经济活力、社会流动与民生温度的重要窗口。
当列车穿越万家灯火,亲情的距离在铁轨上不断缩短。在京沪线上,一对北京工作的夫妇带着孩子踏上回乡之路;在兰新高铁,一位新疆果农用冷藏箱装着刚采摘的香梨准备送往西安女儿家;在贵广动车组上,广州白领小陈笑着说:“3小时就能从公司到外婆家吃月饼。”数据显示,今年“双节”探亲流占比预计将达58%,远高于日常水平。铁路部门精准投放运力,在京广、沪昆、西成等干线增开夜间动车组和临客列车,让“朝发夕至”成为常态。从“一票难求”到“候补购票成功率超80%”,从人工窗口排长队到12306智能调度,科技赋能下的铁路服务正让“回家路”更从容、更温暖。
当车厢驶向诗与远方,旅游市场的活力在铁轨上加速释放。携程数据显示,“双节”期间国内跨省游订单同比增长67%,新疆伊犁、甘肃敦煌、云南大理等目的地热度飙升;同程旅行报告指出,高铁+景区联票、动车+民宿套餐产品预订量翻倍。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开行一年来,吸引超18万跨境游客,东南亚“慢生活”与“中国速度”碰撞出新火花。铁路部门推出“高铁+旅游”“动车+非遗”等特色线路,让旅途从“中转站”变为“目的地”。从“熊猫专列”到“格桑花号”,从“五彩黔行”到“丝路风情”,列车本身也成为流动的文化IP,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服务延伸至细微之处,旅途的温度在细节中悄然传递。全国铁路客运自10月1日起全面启用电子发票,旅客可在线申请、便捷报销;“铁路畅行码”覆盖订餐、补票、预约换乘等全流程,让指尖服务触手可及;重点旅客绿色通道、无障碍设施、母婴候车区等“适老化”“适幼化”改造持续推进。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铁路部门强化应急保障,在主要枢纽储备应急客车与乘务人员,加密设备巡查频次。当“最后一公里”接驳公交与地铁实现无缝衔接,当“轻装行”“高铁宠物托运”等创新服务试点落地,铁路正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走得舒心”不断迈进。
从2.19亿人次的出行洪流到“高铁+旅游”的融合创新,从万家团圆的温情画面到边疆小城的文旅新生,中国铁路正以“速度与温度”书写着节日答卷。它不仅是交通动脉,更是经济晴雨表、民生温度计。当铁轨延伸的方向连通更广阔的未来,流动中国的脉动,必将因这条“幸福轨道”而更加铿锵有力。(李政宏)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