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 - 21日,由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分会、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关键词研究的学术规范与范式更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成功举行。此次会议聚焦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关键词,深入探讨学术规范与研究范式更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参与,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注入新活力。
开幕式:领导致辞,高瞻远瞩
开幕式由中国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分会会长王杰教授主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国际哲学人文理事会秘书长熊秉真发表致辞。
金一斌书记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地位,指出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部分,为艺术哲学等领域提供坚实理论支撑与方法论指导,是源于实践、指向解放的活的智慧。他还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呈现深度书写、活态化、全球化及应对AI挑战的“智能化”四大趋势,并结合中国美术学院学科优势,提出“艺理兼通”等发展道路。
高建平会长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特别赞扬了王杰教授30年来坚守研究阵地,凭借一本期刊、一个国际论坛和一批学生,完成多个国家、教育部重大项目并取得重要成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熊秉真秘书长高度赞赏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国际化视角,强调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需与世界相互参照交流。
金永兵会长指出,从本次论文数量和话题可见,马克思主义美学紧密关注当代艺术发展与实践,既回应了电影《南京照相馆》的“人民视角”、《黑神话:悟空》的游戏美学等热门话题,又深入探讨了神经美学等多种范式在研究中的应用。
主会场:多元探讨,聚焦前沿
大会设一个主会场,发言聚焦四个方面:
理论发展现状探讨
国际知名学者Tony Bennett教授线上表达对大会的支持与期待;美国杜克大学刘康教授回顾马克思主义理论200年发展历程;安徽出版社社长戴兆国谈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三题;中科元宇宙文明创新应用中心杨晓华分析劳动形式与当代美学关系;德国哥廷根大学Andreas Günter Weis讨论邓演达的文学视角。
人工智能与数字时代新“关键词”
社科院刘方喜研究员关注被忽视的“意识形态阶层”;山东大学范玉刚教授阐释“中华美学精神”;王杰教授以延安音乐创作为例阐释“乡愁乌托邦”;《文化中国》主编子夜探讨《共产党宣言》与“乡愁”的关系;杭州师范大学单小曦关注“媒介生产”;浙江大学林玮谈“人民艺术学”内涵与演变。
研究新方法探索
中国美术学院宣学君以《黑神话:悟空》为例探索游戏美学文化表达;翟志强提出“世界美学”可能性;云南大学向丽提出用审美人类学丰富理论路径;浙江科技大学Thomas Steinbuch与学生郭海燕列举审美人类学实例。
范式更新可能性探索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Alexander V. Petrov强调数字时代范式更新重要性;吉林大学李龙阐述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范式革命;山东大学孙丽君推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念;上海交通大学韩振江从阿甘本哲学谈神圣人与神圣美学。
分论坛:紧跟时代,引领潮流
分论坛议题更具时代性,围绕神经美学与数字时代、人民文艺与审美传播、艺术理论与当代艺术、现代悲剧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四个前沿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开拓新视野。
闭幕式:总结展望,共期未来
闭幕式上,周晓燕教授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学会秘书长汇报了分会发展现状;翟志强副院长分享了2026年第12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筹备情况;王杰教授总结表示,非常欣喜看到老、中、青三代理论人在各自领域深入探索,尤其青年学者展现出严谨学术训练和出色表达能力。此次大会在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开启新征程。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