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始祖鸟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商业烟花燃放事件,以一场绚烂却争议十足的“高空绽放”引爆舆论场——网友谴责声浪迭起,涉事企业、设计师蔡国强工作室先后致歉,政府部门亦迅速介入调查。从表面看,这似乎只是一场围绕“高原该不该燃放烟花”展开的争议,但深挖其背后,大众敏感神经被触动的核心,远非“烟花燃放与否”这一单一问题所能涵盖,而是牵扯出自然敬畏、民俗尊重、审批监管等多重深层议题。
和大家分享我的几个观点:
一是民风民俗是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平衡状态,如果创新或者打破这种平衡,需要有充分的论证和充分的科学依据。
二是敬畏自然,首先就要敬畏人和自然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的这种平衡状态。当然,当一方失衡,比如环境严重遭到破坏,或者人类生存空间受到严重威胁等失衡的情况下,也要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三是不能简单地把高原燃放烟花事情理解为就是负面,希望能有一个科学的论证和调查出来,大家能了解到在高原地区燃放烟花对气候气象和当地的生态环境到底影响有多大。可能这个时间很长,但是非常有必要把这个结论公之于众。有时候我们的认识会受时间的局限和我们所处现实环境的局限,现在做不对的事情,以后做未必不对;现在做正确的事情,以后也可能会遇到困境或者对发展造成阻碍。
四是当地居民长期对山,特别是高山有很独特的情怀。在藏族文化中,他们认为山不仅是自然实体,更是神灵的居所,是信仰的象征,敬仰高山,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精神传统。为什么在这次烟花燃放之前没有得到充分考虑?这也是值得我们在这个事件中反思的。
五是职能部门也不能一锅粥地把所有问题甩给企业、甩给烟花设计师,职能部门只做第三方调查就行,最后公布一下处理人员、处理结果,就画上一个句号。应该要透明,烟花的运放属于危险物品,是需要公安部门做严格审批的;在高原如果是自然保护区,也需要得到自然保护区行业主管部门审批,那这些职能部门在考虑烟花燃放前是怎么决策的?是科学的、符合规定的,还是缺乏论证的?这也都需要给出一个答复来。
六是这件事儿让我想起两件事:第一,小时候逢年过节必须有烟花,导致现在在城市生活,如果过年闻不到烟花、火药的味道,好像就少了一点什么。如果过年的时候能看到烟花或者闻到烟花火药的味道,总感觉这个时候的年是完美的,总能在这个味道中回响起小时候或者童年过年时候的温馨场景。我去过湖南的浏阳,这个小县城非常干净,也非常漂亮,它的主要产业就是烟花生产,在世界各地都享有盛名。浏阳是全国GDP百强县,同时这个县城每周末都要举行一次烟花秀表演,由当地的企业轮流执行。我跟当地的同志交流:“这样每周放对空气有污染吗?”他们告诉我:“你看我们的城市多干净,街道多漂亮,我们没有因此增加PM2.5,也没有因此让我们的环境指数严重下降,我们现在还在周周放烟花,不仅游客、市民满意,也成为我们这个县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两个亲身经历的事情告诉我,烟花本身是没有什么错的。出钱的金主企业道歉,烟花设计师工作室也道歉,政府部门组织力量又大动干戈地严查细查,那到底是错在哪?有错吗?我想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广大网友对敬畏自然这个话题引起了情绪共鸣。其实我想,什么是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就是你在一个地方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当地的传统习惯,我想这是敬畏自然最简单也是最低的门槛。
最后分享一个商业品牌和艺术行为合作的正面案例,情况类似,但是人家成为了经典。这是一项成功融合历史纪念、艺术表达与户外精神的经典案例。2015年,为了纪念人类首次登顶马特洪峰150周年,来自瑞士的户外用品品牌猛犸象(Mammut)与采尔马特市政当局合作,打造了一项名为“灯光下的霍里格雅特”的纪念活动。活动前,品牌与当地环保机构、登山协会及居民代表展开了长达半年的沟通——既邀请地质专家评估灯光设备架设对山体岩石的影响,又听取世代居住在马特洪峰脚下居民的意见,调整灯光秀的时长与亮度,避免干扰当地夜间生态与居民休息;同时,艺术创作完全围绕“登山精神传承”展开,用环保节能的LED灯光在山体勾勒出首次登顶路线,搭配当地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既没有使用可能污染环境的烟火道具,也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品牌露出,仅在活动背景板标注“纪念登顶150周年·猛犸象支持”。
活动当晚,灯光与雪山轮廓交融,数千名当地居民与游客共同见证,没有引发任何环保或民俗争议;活动后,品牌还联合登山协会发起“马特洪峰清洁计划”,组织志愿者清理山体垃圾,将活动影响力转化为对自然的回馈。这场合作之所以成为经典,核心就在于:品牌没有把自然景观当作“商业秀场”,而是以“尊重”为前提——尊重历史事件的厚重、尊重当地的生态与民俗、尊重艺术表达的纯粹,最终让商业价值、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形成了良性共振,这恰恰也是始祖鸟事件最值得借鉴的地方。
来源:你说的都对 9527(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