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例耳鼻喉声带淀粉样变性病例谈起:揭开“伪装者”的面纱
在繁忙的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医院接诊了一位中年男性患者。他的主诉非常常见:“医生,我声音嘶哑好几个月了,感觉喉咙里有东西,咳又咳不出来。”
这种症状太不特异了,可能是慢性喉炎、声带息肉、甚至是反流性咽喉炎,它们像是一群“伪装者”,有着相似的外表。
初窥 :不特异的临床表现与引人注目的形态
喉镜检查下,他的声带上出现了弥漫性、表面光滑的淡黄色或黄粉色隆起。它不像典型的、带蒂的声带息肉,也不像喉癌那种菜花样的狰狞形态。这种略显“低调”却又异常坚韧的增厚,引起了医生的警惕。这并非普通的炎性病变。
于是,医生为患者进行了喉部活检,将一小块组织标本送往病理科,希望在那里找到答案。
转折 :病理科医生的“火眼金睛”
在病理科,显微镜成为了照妖镜。
当病理科医生看到切片时,他注意到了异常:在常规的苏木精-伊红(H&E)染色下,黏膜下的细胞外间质中,沉积了大量均质、无定形、粉染的物质。这些物质破坏了正常的组织架构。
这种独特的形态学表现,立刻在病理科医生脑中拉响了警报:“这看起来像是淀粉样物质沉积!” 虽然临床表现千变万化、缺乏特异性,但它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却极具特征性,成为了破解谜题的第一个关键线索。
定音 :刚果红染色——诊断的“金标准
然而,医学是严谨的科学,仅凭H&E染色的形态学怀疑不足以一锤定音。此时,就必须请出诊断淀粉样变性的“金标准”——刚果红染色(Congo Red Stain)。
病理科医生对样本进行了刚果红染色。当组织样本经过刚果红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之前那些无定形的物质被染成了砖红色,偏振光显微镜下,奇迹出现了:那些砖红色的区域发出了独特的苹果绿色双折光!这个美丽的绿色光芒,就是淀粉样变性的病理学确证! 它源于刚果红染料与淀粉样物质中β-折叠片层结构的特异性结合所产生的双折射现象。至此,诊断再无悬念:喉部局限性淀粉样变性。
这一抹独特的绿色,如同黑夜中的指路明灯,是国际公认的确诊淀粉样变性的“金标准”。
通过这个病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诊断路径:非特异临床表现→可疑的形态学特征→特异的特殊染色(刚果红)→最终确诊。
技术优势,无可替代
病理科特殊染色——刚果红染色在诊断淀粉样变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高度特异性:苹果绿色双折光现象是淀粉样蛋白特有的光学特性,极少受其他物质干扰,结果可靠。
直观清晰:在偏振光下,绿色的双折光与周围组织形成鲜明对比,易于判读,极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信心。
定位精准:不仅能确认淀粉样变性的存在,还能清晰显示淀粉样物质沉积的具体部位和分布范围,为评估器官受累情况提供重要依据。
助力临床,赋能精准医疗
一份明确的病理诊断是临床制定精准治疗方案的前提。刚果红染色技术为临床医生:
提供确诊依据:避免误诊、漏诊,让患者及时获得正确治疗。
指导治疗与预后:结合其他技术,助力淀粉样变性的诊断,为判断预后和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关键支持。
评估疗效:治疗后的复查活检,可通过刚果红染色变化初步评估治疗反应。
选择精准,信任专业
我们致力于为临床提供最可靠、最前沿的病理诊断支持。我们的病理科拥有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和精准的染色判读能力,确保每一例刚果红染色检查都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坚实可靠的证据。
当临床怀疑淀粉样变性时,一份刚果红染色病理报告,就是最有力的答案。
让我们携手,用精准的病理诊断照亮患者的治疗之路!
精准诊断,始于见微知著。明确诊断,方能决胜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