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武汉大学“微短剧赋能支点建设实践队”深入湖北、福建龙岩、江西鹰潭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团队与地方政府部门、微短剧制作方、高校专家及当地群众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微短剧如何成为撬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支点。
在湖北省多地,实践团队观察到微短剧与三农振兴、文旅融合等领域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襄阳市堰河村推出的《堰河那些事儿》以轻喜剧形式展现乡村茶产业与非遗技艺,该剧不仅带动当地品牌搜索量增长300%,更实现村民人均增收5.2万元。
调研显示,湖北省提出的“小短剧撬动大产业”发展模式获得高度认可。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该模式具有可行性,并期待政府出台更明确的扶持政策、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目前,湖北省已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推动微短剧与农业、文旅等产业深度融合。
福建省龙岩市的实践尤为引人注目。全国首部“红色关税”题材短剧《春江水暖桃花开》将红色历史、乡村振兴与当地实景深度结合,探索主旋律叙事的新可能。当地文旅部门期望与武汉大学文化遗产团队合作,挖掘红色交通线、客家迁徙等独特文化IP,运用3D还原技术提升微短剧的视觉表现力。
江西省鹰潭市拾方光影基地的创新模式也获得团队重点关注。该基地日常群演需求稳定在100-150人,建立1000-1500人的本地群演库,切实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基地负责人向实践团队透露,正在开发针对“银发经济”的特色产品,计划邀请中老年群体来到鹰潭,在龙虎山等景区背景下体验量身定制的短剧拍摄,开创文旅消费新模式。
文旅融合方面,微短剧也展现出强大的消费带动能力。深圳市盐田区推出的《猪光宝器》以当地夜市和图书馆为核心场景,带动沿线商户客流量提升45%;乐山市制作的《我的归途有风》通过美食文化叙事,推动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45.5%。这些成功案例表明,微短剧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实现线上流量向线下消费的高效转化。
微短剧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文化载体,正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和政策支持,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挥其“支点”作用,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讯员 武子涵)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