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钟楼夜间海鲜乱象难根治 规划专属经营区成破局关键?
海南
海南 > 综合资讯 > 正文

海口钟楼夜间海鲜乱象难根治 规划专属经营区成破局关键?

作为海口标志性地标,钟楼凭借独特历史风貌与江景夜景,成为游客必打卡的“网红点”。然而近期,该景点旁每到夜间便化身临时海鲜市场,腥臭气味弥漫、垃圾和污水横流,游客投诉量激增。记者走访发现,单纯整治易陷入“反复拉锯”,规划专属经营区域、平衡“民生需求”与“景点维护”,已成为解决问题的核心方向。

乱象直击:网红地标夜变“海鲜摊” 腥臭弥漫扫兴致

近期,多位市民、游客向记者吐槽,海口钟楼周边夜间环境与“城市地标”定位严重不符,临时海鲜市场的出现让游览体验大打折扣。

记者连续多晚实地探访发现,每天20时起,钟楼附近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公共休闲区域,陆续有十余辆载满海鲜的电动车停靠。车上装有泡沫箱、水桶、塑料盆、打氧机等物品,摊位多由夫妻或姐妹2至3人搭档经营。这些摊位从人民桥长堤路非机动车下桥口延伸至钟楼处,全长近100米,部分摊位甚至营业至次日凌晨四五点。

商贩无需固定经营场地,直接将泡沫箱、塑料盆等摆放在地面,售卖鱼、虾、蟹、贝类等海鲜。交易过程中,海鲜剥壳碎渣散落一地,保鲜用的碎冰融化后污染路面,废弃海鲜内脏、包装袋随意丢弃路边,现场腥臭浓烈,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

8月27日凌晨1时许,一名男子与朋友骑车路过,计划购买海鲜当夜宵,向商贩询问价格。“28元一斤,这筐不到三斤,要的话阿姐帮你杀干净。”商贩回应后,男子确定购买。随后,商贩在地面铺一层塑料袋后当场处理海鲜——鱼鳞飞溅满地,鱼内脏直接丢在路边。

记者以顾客身份与一名商贩交流,对方说道:“最近台风天,海鲜货源少些。想买的话明天可以早点来,今天太晚,东西基本卖完了。”该商贩还坦言,每天下午四五点就有摊贩陆续出摊,晚上八点后摊位更集中,“遇到城管巡查,就先搬到人民桥底拐弯处躲一躲,等他们走了再把摊位挪回来”。

“特意选晚上来拍钟楼夜景,结果镜头里全是摆摊的泡沫箱,走近还能闻到冲鼻的腥臭味,瞬间没了打卡心情。”来自贵阳的游客李女士无奈表示,作为外地游客,这样的场景让她对海口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感觉不像在景点,反倒像在农贸市场,希望政府部门重视,尽快改善周边环境”。

家住海甸岛的居民王先生,每日回家必经钟楼路段。提及夜间海鲜市场,他也大倒苦水:“这种情况已持续好几年,不仅气味难闻,摊位还堵塞人行道。好好的地标建筑,搞得像‘露天菜市场’,很多市民路过都得捂着鼻子走,更别说外地游客了。”

部门回应:整治遇阻力 “游击式经营+抱团抗法”难破解

针对钟楼旁夜间海鲜市场乱象,记者先后联系海口市龙华区政府、市旅游文体局、辖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等部门,了解当前治理进展与面临的困境。

龙华区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接到投诉后,我们第一时间将问题交办给辖区中山街道办事处,由其牵头推进处置。其间,城管部门多次开展夜间突击整治,对违规占道摊贩进行劝离,但执法人员撤离后,摊贩很快返回原地经营,‘打游击’问题突出,整治效果始终难以巩固。”

中山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治理工作面临多重困境。一方面,执法阻力大:“商贩多次与执法队员起冲突,不惧怕执法,常规劝离效果甚微;即便安排执法队员值守到夜间0时,一旦下班撤离,摊贩很快又返回原地摆摊,‘游击式经营’难以根治。”另一方面,规划便民疏导点的思路遇阻:“辖区空间有限,难寻合适空地;且即便规划出便民疏导点,商贩也未必愿意去——钟楼周边人流量大,进出海甸岛的市民多走人民桥,这里生意好,他们舍不得挪地方。”

据了解,这些商贩多在中山街道辖区内的富兴街、义兴街租房居住,日常经营与生活区域高度集中,也给后续精准管控增加了难度。

辖区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工作人员坦言,执法工作还面临民生与秩序的平衡难题:“这些流动摊贩多为周边渔民或小型商户,主要靠售卖新鲜海鲜维持生计。若单纯‘一刀切’禁止经营,易引发抵触情绪,甚至激化矛盾。”

更棘手的是“抱团抗法”带来的阻力。据知情人透露,钟楼周边海鲜摊贩已形成固定小团体,常以多种方式抵抗执法:“之前执法时,有摊贩推搡执法人员进草坪,还围堵不让离开,有时甚至还直接动手;他们有专门的微信群,一旦遇到执法,就会在群里通知其他摊贩到场‘支援’。更恶劣的是,曾有摊贩尾随执法队员回家,对其车辆实施打砸破坏。”

该知情人表示,此类冲突发生后,派出所虽多次介入处理,但摊贩违规经营、抵抗执法的情况仍未根治,“长期面对对抗性执法,不少执法队员也产生抵触情绪,治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知情人还透露,夜间海鲜市场还暗藏严重的食品安全与消费隐患:“部分商贩缺斤短两问题突出,更让人担忧的是,不少商贩为防止剩余海鲜变质发臭,会用药水浸泡,对消费者健康存在极大风险。”

8月28日20时许,记者随辖区执法队员抵达现场。刚靠近摊位聚集区,商贩便通过眼神相互示意,部分人已着手收拾泡沫箱。执法队员上前劝离时,多数摊贩虽口头应允,却仅将海鲜筐从路边挪至人行道,或置于电动车上,始终迟迟不愿撤离。

待执法车辆驶离后,商贩们立即返回,迅速摆出十余家摊位。执法队员折返现场正常执法时,遭到商贩抵抗。最终,辖区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参与处置。

现场执法队员向记者透露,该海鲜售卖群体约有六七十人。部分女商贩在执法队员劝离时会配合,但一些男商贩拒不服从;若执法队员尝试暂扣其经营物品,还会遭到围堵,冲突时有发生。“有时他们直接手持商品售卖,我们确实难以处置。”执法队员表示。

针对乱象对旅游体验的影响,海口市旅游文体局回应称:“周边环境脏乱不仅破坏游览体验,更会拉低游客对海口的整体评价。单纯靠执法‘堵截’无法根治问题,必须制定更全面的疏导策略。”据悉,该局已将该事项转交龙华区旅游文体局,由区级部门牵头对接属地,推进后续处置。

破局思路:借多城“疏堵结合”经验 规划钟楼专属海鲜区

沿海旅游城市景区周边流动摊贩扰民问题频发,不仅造成交通堵塞、环境脏乱、食品安全隐患,影响居民生活与游客体验,也让摊贩陷入“经营无保障”困境,与城市文明形象建设相悖。传统“一刀切”刚性执法常陷入“整治——回潮”怪圈,近年来,青岛、杭州、厦门等城市率先探索“疏堵结合”新模式,为海口提供了有效借鉴。

青岛:针对前海一线景区摊贩问题,采取“定点定时+统一规范”策略。在不影响交通与居民生活的区域设立“便民摊点群”,明确经营时段与区域,配套排污管道、分类垃圾桶;对入驻摊贩实行“三统一”管理(统一登记备案、统一餐车样式、统一垃圾收集容器),要求签署食品安全与卫生承诺书,同时对核心景区占道经营摊贩依法取缔,既保障摊贩生计,又改善市容。

杭州:依托数字化优势,以“智慧城管+信用联动”升级执法。在西湖等景区周边布设高清监控与无人机巡查系统,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违规行为;推行“非现场执法”,视频取证后短信告知整改,减少现场冲突;将多次违规摊贩纳入城市管理信用体系,摆脱“人海战术”依赖。

厦门:在老城区改造中开辟小型海鲜集市,通过距离管控避免污染景区环境,既保留“市井烟火气”,又打造成“小众打卡点”。

事实上,2024年1月29日,海口市人大代表陈芳就提出“在钟楼周边规划临时海鲜交易点”的建议:结合钟楼周边城市规划,在距离景点核心区200米外的非景观区域,规划临时或永久性海鲜交易点,“配套建设排污、垃圾处理设施,明确经营时间、卫生标准,安排专人现场管理,既能满足商贩经营需求,又能提升钟楼的景观风貌与游客体验”。

这些城市的实践表明,破解景区摊贩扰民难题,需跳出“只堵不疏”思维,通过“尊重民生需求+创新管理方式”,在保障摊贩生计、维护居民权益、提升游客体验间找到平衡点。海口可借鉴这些经验,推动钟楼夜间海鲜市场规范管理,实现城市治理能力与文明形象的双重提升。

针对钟楼夜间“海鲜市场”情况,本报将持续关注。(椰网/海拔新闻记者 陈勇合 摄影报道)

来源:国际旅游岛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