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横断山脉腹地,一片占地近 200 平方公里的原始林区被当地人称为 “生命的诺亚方舟”—— 这里是菲尔莱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近日,保护区科研团队公布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曾一度濒临灭绝的菲氏叶猴种群数量已从 2010 年的不足 50 只恢复至 137 只,这一成果被业内视为濒危灵长类动物保护的典范。
菲尔莱自然保护区的命名源于当地彝族语言中 “万物共生” 的音译,自 1986 年建立以来,始终秉持 “最小干预、最大保护” 的理念。保护区内海拔落差达 3000 米,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高山草甸,形成了完整的垂直生态系统,孕育着珙桐、红豆杉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以及林麝、黑熊等 20 余种珍稀野生动物。
“保护的核心是让生态系统自然修复。” 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赵永胜指着一幅红外相机拍摄的照片说,画面中三只菲氏叶猴正在树冠间嬉戏,背景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林。为了给野生动物营造不受干扰的家园,保护区实施了严格的分区管理:核心区禁止任何人为活动,缓冲区仅允许科研监测,实验区则开展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2015 年起,保护区还启动了 “森林医生” 计划,组织专业队伍防治森林病虫害,减少人工干预带来的生态风险。
科研监测是保护区的另一项核心工作。200 余名科研人员和志愿者在这里搭建了覆盖全域的监测网络,布设红外相机 300 余台,建立了 “动物行踪数据库”。通过分析海量监测数据,团队掌握了菲氏叶猴的活动规律、食性偏好和繁殖习性,为制定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我们发现叶猴对一种名为‘多脉青冈’的乔木依赖性极强,便专门开展了这种树木的人工培育,如今已在栖息地补种 3 万余株。” 科研所所长李娟介绍道。
保护区的保护工作还带动了周边社区的参与。当地政府与保护区合作推行 “生态护林员” 制度,从附近村庄选聘 120 名村民参与巡护,既解决了保护力量不足的问题,又为村民提供了稳定收入。“以前靠山吃山,现在护山养山。” 护林员马阿果说,她每月巡护 20 天,不仅能获得 3000 元工资,还学会了识别珍稀动植物,“看着叶猴家族越来越兴旺,比啥都开心”。
如今,菲尔莱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其 “科研 + 社区 + 政策” 的保护模式被推广到多个地区。今年,保护区还与高校合作建立了 “生态教育基地”,每年接待上万名学生开展研学活动。“‘菲尔莱’这三个字,承载的是对自然的敬畏与承诺。” 赵永胜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峦说,“我们要让这片净土永远成为万物生长的乐园。”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