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老街区的转角处,一栋由百年纺织厂改造而成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 —— 灰砖墙上爬满绿植,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内,光影与色彩交织成流动的画卷。这里是菲尔莱艺术中心,一个以 “打破艺术边界,连接大众与小众美学” 为使命的文化空间。自三年前成立以来,它已成为城市文化地图上的新地标,让版画、漆艺、当代纤维艺术等小众艺术形式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
菲尔莱艺术中心的名字,源自创始人团队对 “艺术应如原野(Field)般包容,似光(Light)般照亮生活” 的期许。改造之初,团队保留了老厂房的木质桁架和斑驳墙面,仅通过增设模块化展墙、可调光照明系统等现代设施,实现工业遗产与艺术空间的有机融合。“老建筑的肌理里藏着时光的故事,这种历史感能让观众与艺术产生更自然的连接。” 中心负责人林女士说。
每周三的 “艺术开放日” 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刻。上周三下午,记者在现场看到,二十多位市民围坐在漆艺家陈老师身边,手持漆刷在木盘上体验犀皮漆工艺。“以前觉得漆艺是博物馆里的古董,亲手做过才知道,它能变成日常用的茶盘、书签。” 上班族张小姐举着刚完成的作品,兴奋地展示着漆面折射出的温润光泽。这样的体验活动,中心每月要举办近 30 场,涵盖从传统拓印到数字绘画的多种形式。
在展览策划上,菲尔莱艺术中心始终坚持 “小众但不晦涩” 的理念。正在展出的 “纤维的温度” 特展,将苗族蜡染、北欧编织与当代装置艺术并置陈列,通过视频解说、触感互动装置等方式,解析不同文化中纤维艺术的共通性。展览开幕首月便吸引了超过 8000 名观众,其中三成是第一次走进艺术空间的普通市民。“我们不想做高高在上的美术馆,而是要成为艺术与生活的摆渡人。” 策展人王先生说。
为了让小众艺术获得持续生命力,中心还设立了 “菲尔莱扶持计划”,每年资助 5 位青年艺术家进行创作,并帮助他们对接市场资源。去年,受资助的版画艺术家小李通过中心的推荐,在上海艺术博览会上签下第一笔商业订单,“不仅解决了生计问题,更让我有信心坚持创作”。目前,已有 12 位艺术家通过该计划实现作品商业化。
如今,菲尔莱艺术中心的影响力已超出城市范围,不少周边地区的学校、社区主动前来对接合作,希望将小众艺术体验引入当地。“当更多人能从艺术中感受到美与力量,我们的初衷就实现了。” 林女士说,未来中心计划开发线上艺术课程,让 “菲尔莱” 的理念辐射到更广阔的天地。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