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田间地头的文化拾遗

行走在田间地头的文化拾遗

七月的武功山脉脚下,暑气蒸腾如沸。我作为湖南师范大学“法润乡野·青春筑梦”法学院三下乡实践团的一员,来到了江西省萍乡市麻田镇,美丽的武功山脚下,开展了一次难忘的暑期实践活动。尽管时间短暂,我却在这次活动中切身处地体会到了,法治信念在田间地头的破土萌芽、茁壮成长。

图 1实践团成员在村民家中调研

回首两周的三下乡,一次调研时的所见所闻深深触动我的内心,最令我印象深刻——那是我们到村里面去实地调研时,遇到的一位老唢呐艺术人,向我们讲述的经历。

当我们照本宣科地询问起问卷中的内容时,大叔还不甚感冒。可我们将视线聚焦于室内陈设的唢呐、乐谱时,这位老共产党员才好像打开了话匣子。在他质朴而沾着泥土气息的话语里,我们这些离开学堂走入乡野的大学生们,才首次了解到非遗保护的立法任务是何种程度的迫在眉睫。

大叔告诉我们,随着越来越多农村人搬去城里,村里头的红白喜事少了好些,原来一个班子里的老搭档也都盘算着另寻去处。他没有儿子,只有个已成家的女儿,因而唢呐这门手艺的传承也成了总害他失眠的烦恼。

听完这一席话,我的心中百感交集,仿佛打开了调研主题之外的新视角。在现代世界的“文化繁荣”未曾触及之地,在法科学子认识社会迈向基层的笔触之下,仍然有着一些权利的维护值得为世人注意。

图 2实践团成员对当地干部进行访谈

法治因其温度而深入人心。希望我们此行能够让“法润乡野”从一个呼吁迈向落地生根的第一步。(来源: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张朝洋)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