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浙江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周年,文化是魂,润物无声。在第七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的号召下,以文化之力助力乡村振兴,近日,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赤火传薪”乡村振兴调研团队踏入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火炬村,深挖火炬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奋斗故事,以“赤子精神”为密钥,解锁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用村歌、村晚、村运的生动形式,让沉睡的历史记忆苏醒,让共富的精神火种燎原。
一、深度循迹溯源:共寻精神根脉
调研团队首先来到新塍镇地方陈列馆,在泛黄的史料中追寻火炬村的过往。队员们仔细翻阅《嘉兴市志》《新塍镇志》等史料,火炬村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这里曾是嘉兴农村改革的前沿阵地,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村民从分散居住搬进了现代化小区,2022年6月成立了火炬社区,它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率先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实现从传统农业村向融合共富村的华丽蝶变。
随后,调研团队走进火炬花苑,挨家挨户走访了80余户村民。在村民王大伯家,他激动地讲述着当年村里改革的奋斗故事。在与村民的交谈中,队员们感受到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深切体会到了“赤子精神”在村民们身上的传承。
最后,来到火炬村的文化礼堂。文化礼堂内,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详细记录了火炬村的改革历史。在这里,队员们了解到,火炬村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让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文化礼堂也成为了村民们传承文化、凝聚人心的重要场所,“赤子精神” 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
二、对话三位书记:解码赤子传承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火炬村 “赤子精神” 的内涵和传承,驻村期间对火炬社区党总支书记柳月河与火炬村党总支书记沈家盛进行了专访。柳书记谈到,“赤子精神”就是忠诚、担当、奉献。在改革初期,前辈们凭着这份精神,敢为人先,闯出了一条致富路。现在要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带领村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沈书记认为创新的改革精神早已融入村民血脉,成为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些年,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同时依托土地流转、安置房出租等途径,村民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2.56万元增加至2024年的7.05万元。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不怕困难,勇于尝试,这就是‘赤子精神’的生动体现。
团队也有幸访谈了原火炬村党总支书记、秀洲区人大代表诸德祥书记,他着重强调了“赤子精神”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村子的灵魂,‘赤子精神’是我们火炬村的文化根基。我们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村民们了解和传承‘赤子精神’,增强了大家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三、策划三村方案:绘就共富新篇
基于前期的走访调研和村书记访谈,文化的“魂”如何牵引发展的“实”?团队为火炬村制定了“村歌”“村晚”“村运”方案,以最朴素的智慧点燃“三把火”。村歌上,调研团队深度挖掘散落的声音碎片,将其融入歌词旋律,不仅让年轻一代触摸到村庄的灵魂,更凝聚起村民对共同文化根脉的认同与守护。村运、村晚上,融入火炬人在土地困局期的“坚守”、空间重组期的“破局”、权益重构期间“融合”、产业裂变期的“创新”四个阶段的改革创新精神,展示浓缩了火炬村的改革记忆、奋斗历程与对未来的憧憬。节目要源于生活——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讲述身边奋斗、邻里温情与家乡新貌,继续升华声音品牌文化,道出火炬村的共富故事,通过村歌村晚村运的形式让火炬人感受到村的发展历程。
从改革热土到精神共富,火炬村的蜕变恰似当代乡村振兴的生动隐喻。本次驻村调研20余天,期望通过村歌、村晚、村运等活动,以声音为载体,将火炬村的“赤子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激发村民们的内生动力,推动火炬村实现从改革热土到精神共富的跨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来稿: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李静怡、吴玲玲、曾蓉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