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湿热交织,正是蚊虫肆虐的高峰期。一只不起眼的“花斑蚊”(白纹伊蚊)叮咬,可能带来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痛苦——基孔肯雅热,这种与登革热症状相似却更为“缠人”的蚊媒传染病,正悄然威胁着每个家庭的健康。
“蚊”中藏毒:认识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与登革热同属伊蚊传播的“姐妹病”,病毒在蚊体内繁殖需1-12天,健康人被叮咬感染后,通常在3-7天内出现症状:
(一)发热:急性起病,发热以中低热为主,部分患者可为高热,可伴畏寒、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热程多为1~7天。
(二)关节痛:为基孔肯雅热的显著特征,可为首发症状。初始为单个或两个关节疼痛,常在24~48小时内出现多个关节疼痛,可呈对称性分布。主要累及远端小关节,如踝、指、腕和趾关节等,也可累及膝和肩等大关节。疼痛随运动加剧,关节僵硬,可影响活动。
(三)皮疹:多数患者在发病后2~5天出现皮疹,常分布在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也可累及面部,为斑疹、丘疹或斑丘疹,疹间皮肤多正常,呈斑片状或弥漫性分布,部分伴有瘙痒。数天后消退,可伴轻微脱屑。
(四)其他: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痛和肌肉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淋巴结肿大伴触痛,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部分患者出现结膜炎,少数出现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炎和葡萄膜炎等眼部表现。
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指出,基孔肯雅热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高热不退者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儿童发热应避免使用有引发Reye综合征风险的水杨酸类药物,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急性期关节疼痛不能忍受者,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进行镇痛。治疗过程中需监测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电解质、肝功能、出凝血功能等重症预警指标,及时处置,有基础疾病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乙酰氨基酚成为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和临床上首选的止痛退热药物,在众多剂型中,白云山敬修堂对乙酰氨基酚栓以其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
(1)儿童适用:对乙酰氨基酚栓特别适用于1-6岁儿童,这是基孔肯雅热症等传染病的高发人群。直肠给药方式避免了儿童因药物味苦而拒绝服药的问题,提高了用药的依从性。
(2)特殊人群友好: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确保用药安全。
防蚊灭蚊免叮咬是关键
白纹伊蚊是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媒介,因此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疫情防控的关键,可采用以下预防措施:
一、清积水
排查室内室外易积水的地点,及时清理废弃容器、花盆托盘、水养植物的容器等积水,不给蚊子产卵的机会。
二、灭蚊虫
居家发现有成蚊时,使用蚊香、电蚊拍等消灭成蚊,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三、防叮咬
家居安装纱门、纱窗,睡觉时使用蚊帐;出门穿浅色长衣长裤,户外树荫草丛凉亭少逗留。
四、提高防范意识
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
夏日的蚊虫嗡鸣不仅是烦扰,更是健康的警钟。从翻倒一盆积水到涂抹一抹驱蚊剂、家中预备良药,每个微小举动都在为家人构筑安全屏障。防蚊无小事,健康在细节,早一分警惕,少百日病痛,让科学防护成为这个季节最坚实的守护。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