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尘中有微光

文图|田沐鑫

2025年,西南季风裹挟着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与副热带高压在岭南上空碰撞出一条水汽充沛的季风槽。8月3日始,广东被乌云笼盖,广州、深圳、东莞、惠州、肇庆、汕头等地暴雨倾泻而下,伴随阵阵惊雷,让大地为之颤抖。东莞境内,樟木头、塘厦、黄江、常平、凤岗等诸多临深镇街受本次降雨影响较大,最甚者要数丘陵环抱的樟木头镇。截至8月5日8时,樟木头镇24小时降雨450.2毫米,破百年纪录。广袤的山林排水涌进石马河,导致水位疯涨至13.72米。由于河道疏泄不及,洪水倒灌进城镇。城镇低洼处,街道成河,房屋被浸。虽然这雨幕交织出一个混沌的世界,却有点点微光穿透洪流,凝聚成无形的火炬,照亮初秋,照在人心头。

洪水里的“摆渡人”

8月4日深夜,樟木头镇网格员蔡璟宏和蔡荣华举着手电筒,在石新社区的老巷子里摸索了好几个时辰。手电的微光刺破雨幕,照见水面各种不明漂浮物,对讲机里不时传来水位还在上涨的消息。“还有人在吗?请回答!”他们喉咙沙哑地重复着这句话,直到一栋两层小楼的窗口传来微弱的回应。屋内一片漆黑,手电照过去,一位七十多岁的独居老人趴在窗口,积水已漫过胸口,怀里还死死地拽着一个布袋。蔡璟宏奋力推开铁门,背起老人,由蔡荣华在前方探路,三人在齐腰的水里艰难挪动。老人枯瘦的手死死地攥着他的衣领,像抓着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走了好久,终于把老人安置到避难所。蔡璟宏这才发现自己的手臂上被划开了一道口子,混着泥水渗出血来。

8月5日晨,天微微亮,樟木头消防救援站的冲锋舟马不停蹄地赶到观音山隧道。这里是一片“汪洋”,公路上十几辆汽车像孤岛般露着车顶,被困者的呼救声在风雨里飘摇。李队掌舵的手已被水泡得呈青白色,他和队员们在水里搜救已足足二十多个小时。一名队员半探身子,死死抓住一位从车天窗爬出的女士。冲锋舟被暗流掀得猛地向一边倾斜,不远处一个垃圾桶又被水浪冲来。“抓紧了!”李队猛打方向躲过。为了腾出座位一次多救几个人,消防员集体下水,手挽手为冲锋舟劈开一条通路。最后一位白发老人被抱上冲锋舟时,颤巍巍地拉着消防员的手说:“多谢你们啊,我以为我今天要在这里见菩萨了,没想到遇到你们。”被救的人千恩万谢,可消防员们却表现得异常平静,他们常年救人于水火,这种情形早已司空见惯。

8月5日清晨,樟木头镇应急管理分局的同志们挨家挨户敲着门,提醒居民快速转移。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背的背,抬的抬。不过,也会遇到一些因为某些原因宁死不肯撤离的人。裕丰社区就有这么一对老夫妻。老爷子固执地守着一柜子药:“这些药,是我治病用的,我走了,这些药怎么办?”无论工作人员如何劝说都无济于事。为了说服老爷子夫妻转移,应急救援股的张奕军只得耐心地帮老爷子

把药分门别类装进防水袋:“叔,药我们帮您带着,您要是被淹了,有药也没用啊。”老人终于松了口,老两口在工作人员的背扶下来到避难所。

8月5日凌晨3时,红卫建材公司老板王涛在了解到防汛前线急需沙子装沙袋防护时,他二话不说,拍着胸脯说:“不用谈钱,要多少给多少。”随即调派了40多名员工、6台铲车和3辆拖斗车,与前来的两百名防汛人员一起装袋运沙堵缺。王涛还冒雨到珠江桥口指挥铲车补强沙堆,直至下午3时水位下降才松了口气。王涛——这位在樟木头定居20多年、早已视此地为故乡的河南籍老板,无偿捐赠了上千吨沙子,并承担了自己员工的加班费以及用车等所有开销。当媒体采访他时,他自豪地说,能为热爱的地方尽点绵薄之力很荣幸,当看到自己捐赠的沙袋挡住了河水那一刻,他倍感骄傲。

相邻的塘厦镇这次也是重灾区。8月5日凌晨,辅警李细仔和林初忠接到指令——电光村136号有老人和小孩被困!两人心急如焚地冲向事发点。到达现场后,只见一栋两层民房孤立在洪水中,一楼门窗已被洪水封堵,屋内一位老人和三名孩童蜷缩在二楼,满脸惊恐。就在他们即将靠近被困人员时,李细仔一脚踩空,瞬间被洪流卷出去七八米远。生死关头,他奋力挣扎,死死抱住一棵大树才稳住身形。战友们迅速将救援绳抛向他,将他拉上岸。此时的李细仔,脸上划出血痕,制服也被撕裂,但他顾不上伤痛,咬牙说道:“我没事,快救人!”在增援警力的协助下,他们利用小艇、救生绳搭建通道,成功将被困的四人转移至安置点。

8月5日上午九点,塘厦大岭古隧道前,一辆粤B牌小轿车因不熟路况驶入积水,瞬间车内水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涨,司机危在旦夕。刚下夜班的李春久路过看到,不顾一切地冲进齐颈深的水里,帮忙拉车门。冯国林不会游泳,但听见声响,也举着扫帚蹚水赶过去砸车窗。工地上的刘立传甩掉拖鞋就跑了过来,他憋气潜水试图从水下找方法,结果被污水呛得直咳嗽。巡逻的民警赵庆辉、温东林和公益救援队的潘勇斌等人闻讯也加入了救援队伍。几个人七手八脚出尽奇招,最后只听“咔嗒”一声——市水务中心的邓碧兴把尾箱打开了。慌乱的司机顺着指引,从尾箱被众人合力救出,托举到岸边。司机李四清脸色惨白地瘫坐在地,对每个人感激涕零。这场救援,从开始到结束仅用了十分钟。结束后,大家悄然散去,深藏功与名。而后,李四清通过媒体才找到几位救命恩人。

微光成炬

当天空被乌云笼罩,当暴雨洪流让大地回归混沌,这些如浩瀚宇宙中的星辰之光亮起,让人心安定。城管队员们连续工作18个小时,用沙袋堆筑起一个个临时堤坝;公安民警拉起警戒线,背起受困司机在积水中跋涉,每一步都是对“人民公安”的有力注解。退役军人不顾安危纵身跃入洪流,救起神志不清的溺水人员,军装已卸,担当未改。他们每个人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刻在骨子里的赤诚。

这微光并非孤悬,它们如浩宇繁星般照亮城市的每个褶皱。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背着物资,在停水停电的楼宇间叩响每扇门;公交司机把公交车化作移动的避难所,为救助受困者在积水里往返穿梭;火锅店老板敞开大门,为受难者提供避难所和免费用餐;小区保安们冒雨堆了一夜沙袋,用血肉之躯守护着小区的财产和光明;邻居大哥把雨衣让给孕妇,护其一路平安……这些细碎的善意,如同毛细血管里的暖流,让城市在危难中保持体温。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却以最朴素的行动,让受难的城市感知家国脉搏的跳动。

微光里有医者的坚守:医生们蹚着齐腰深的水,上门为骨折的老人包扎,为流血的孩童止血。有师者的执着:老师们背着学生蹚过深水,把临时辅导点设在自家客厅。有凡人的柔软:外卖小哥涉水送药上门,快递员用快递车在洪流中搭起“临时桥梁”,热心市民为流浪猫狗送去食粮……他们穿过风雨,让小小的善行透散出人性的光辉。

忽然觉悟,所谓众志成城,不就是这些无量微光的汇聚么?从公职人员的坚守到普通人的挺身而出,从制度的保底到无数个体的善意,这每一束光不约而同地发射出“生命至上”的坐标。这坐标在洪水中闪烁,在泥泞里生长,最终凝成火炬,照出民族最本真的模样——于细微处传温情,于危难中见担当。这火炬,是我们民族跨越劫难的底气,亦是未来面对风雨的力量。

雨过天晴

洪水逐渐退去,路旁的叶片上还挂着水珠,阳光穿过枝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曾在洪水中闪着微光的人们,回到平凡的岗位:在办公室敲电脑,在社区巡查,在车间做流水线,在餐馆跑堂,在路口撤卡点,在街道清理淤泥杂物……脏乱的街道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整洁有序。保险公司也开始启动各种预案,设立应急服务点,助力车辆转移、指引与理赔咨询。未来,可能没有多少人会提起这场救援,提到他们的善举,但那些在这场暴雨中发生的一切,早已化作无形的纽带,将这座城市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从政府的主动作为到普通人的默默付出,再到企业的主动担当,这些在灾后重建中涌动的力量,与救援时的众志成城一脉相承,共同书写着中国人在困境中守望相助、共赴新生的坚韧篇章,让“人间有爱”的希望,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持续生长。

柏拉图说,真理常常在极端中片面展现。这场暴雨让我们看见,平凡不是渺小,平庸并不卑微。就像星光来自遥远的星辰,却能照亮脚下的路,凡尘中的微光,或许微弱,却有穿透黑暗的力量。它们让我们明白,文明的韧性,从来不只藏在宏伟的蓝图里,更写在每个普通人的举手投足间——当灾难来临时,你我伸出的手,就是对抗混沌的光。

编辑:冯婷婷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