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始祖岐伯故里甘肃庆阳,一方方石刻的《黄帝内经》碑文、一群群“退而不休”的老医生、一包包带着纸香的乡土草药,正无声诉说着岐黄之术穿越千年的生命力——根植于仁心、乡土与自然的永恒智慧。
医魂不灭:银龄医师的治病救人
碑文无言,却如洪钟大吕,传递着“人命至重,贵于千金”的箴言。古代医者悬壶济世,非止于技艺,更在于仁心。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普同一等”的训诫,与碑上“大医精诚”的铭文,共同构筑了超越时代的精神坐标:对医者而言,仁心是比医术更重要的“初心”,在生死波涛间坚定航行。这精神,在庆阳大地上从未熄灭。
环县资深医师群体行动有力证明了我国医疗事业发展中,医者精神的传承。2021年,十余位资深退休医师自发组建了环人康综合医院,继续投身医疗服务。他们凭借在医疗界的声誉,常自费或借助人脉,邀请省内外著名医师到环县开展公益诊疗活动。大城市专家号难约,需排队数月,环县居民提前挂号登记(相关信息会通过官方公众号提前发布)就能面对面咨询。此类诊疗活动每年至少举办五六次,涵盖内科、骨科、中西医结合治疗等领域,有效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乡村居民家门口。
与此同时,距离三公里外,环县人民医院退休医师乔先生,尽管自身健康状况并非最佳,却依然频繁出现在诊室,提前开始工作。他秉持“尽我所能,多救治一人”的信念,体现了“人命至重”“大医精诚”的传统医学精神。我国中医药的传承,正是在这些坚守岗位的医者中得以延续。而这种“退而不休”的奉献精神,正是医疗行业“治病救人”根本使命的持续体现——仁心永存,医魂不灭。
这份仁心,不仅存在于诊室的白大褂上,更深深扎根在乡土的脉络里。更在那些曾奔走于小巷的“土郎中”的坚持中,将医道的温热藏进了药碾与药箱。
根植桑梓:乡土医脉的就地智慧
在岐黄中医药文化馆斑驳的药碾、古朴的药箱前驻足,乡土医者的身影便生动浮现。他们是“坐堂郎中”,也是“铃医”,跋涉于阡陌之间,摇铃送药。其传承常在血脉与师门间流淌,沉淀为一方百姓最坚实的健康屏障。他们深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药尤显就地取材的智慧。
药材多取本地种植的寻常之物,价格低廉却能解燃眉之急。老一辈庆阳人都记得,过去村医卖甘草片儿会多数2到3片(走山路不方便,为了下一次病人在生病的时候,可以先吊一吊),用裁下的药盒说明书细心包成小三角,外面再缠根细麻绳。“两分钱能买三片,治好了娃半夜的咳嗽。”当地的老人回忆时,指尖仿佛还捏着那包带着纸香的药。几十年前,环县的山梁上总晃动着村医的身影。他们背着洗得发白的帆布药箱,踩着土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夜路,谁家孩子发烧严重,谁家老人咳得直不起腰,药箱上的铜铃就会准时在村口响起。那些被油灯熏黑的药瓶里,装着甘草片、去痛片,也装着“一根针、一把草”的救命恩情——没人说得清,那些年他们在风雪里跑坏了多少双布鞋,又把多少乡亲从生死线上拉回来。
如今镇子上的医院盖起了新楼,CT机、彩超仪搬进了诊室,沥青路像血管一样通到每个村头,医生们再不用顶风冒雪赶路。但对于村里的老人们,这份牵挂从没断过。每个季度,镇医院的车都会准时停在村口,大喇叭喊着“免费体检喽”,当年背着药箱的村医们(有的已头发花白),会跟着医护人员一起给老伙计们量血压、听心跳。这源于乡土、归于乡土的医脉,藏着最朴素的温情——扎根得越深,医道越绵长。
而支撑这份乡土智慧的,正是岐黄之道最根本的哲学——对自然的敬畏。而当《黄帝内经》的“阴阳调和”遇上现代生活,这份古老的启示又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道法自然:万物有灵的气理精微
《黄帝内经》碑文在阳光下闪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哲思如甘泉流淌。岐黄之道以“天人相应”为根基,视人为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同频共振。草木金石皆有“性格”,寒热温凉藏着天地密码。
庆阳人最懂这份默契:冬天用本地黄芪炖羊肉驱寒,夏天采蒲公英泡水降火,秋天挖板蓝根预防流感。这不是迷信,而是对自然节律的敬畏。当《黄帝内经》的“阴阳调和”遇上现代生活——写字楼里的空调让颈肩积了寒气,外卖餐盒里的辛辣打乱了脾胃平衡,熬夜的屏幕蓝光搅乱了气血节律——这份古老智慧反而显出更鲜活的适配力。
如今的庆阳,县医院中医科的年轻医生会给失眠患者开“睡前关手机”的医嘱,和酸枣仁药方一起递过去;社区健康讲座里,老中医用“阴阳失衡”解释现代人的亚健康,教大家“申时喝陈皮水祛湿,亥时泡脚养肾”。就连超市的货架上,本地黄芪、蒲公英茶也摆进了“养生专区”。
走出岐黄中医药文化馆,黄昏的光线为碑林镀上金边。那些碑文与器物不再冰冷:乔医师诊室的药香里,飘着“大医精诚”的余韵;村医包药的纸片上,写着乡土医脉的注脚;地头田埂的药材间,藏着天人相应的密码。
医魂大地,回声不息。庆阳的岐黄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仍在呼吸的生命——在银发医者的听诊器里,在药箱褪色的木纹里,在人与自然相守的岁月里。这回响,既是对过往的致敬,更是向未来的承诺:以仁心为壤,以乡土为基,以自然为道,让岐黄智慧永远守护生命的温度。(来源:甘肃政法大学 作者:马亮 指导老师:申瑞英 张黎)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