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发射工位顺利发射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后,间隔不到120小时,距其600米的二号工位再次成功发射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余温未散的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日前不但又一次验证了全系统发射能力,也让“高密度”发射目标从规划走进现实。
站在热闹的测发指挥大厅内,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天梁说:“双工位连续发射,验证了商业航天的体制优势。我们用有限资源、精简团队也能跑出‘加速度’,这是技术与管理的双重创新。”
8月4日18时21分,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号发射工位成功发射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
“高密度”不是口号,而是该发射场设计之初就提出的硬指标。
在加注供气系统方面,发射场采用“单库区双工位”架构,把加注供气管路、阀门及控制设备全部做成可快速切换的模块,实现双工位在2到3天内即可完成加注模式切换,可兼容约20种商业火箭需求,达到资源集约、成本优化、维护高效的智能化目标。
“‘一拖二’在具体操作时要慎之又慎。”杨天梁介绍,由于双工位匹配火箭的推进剂不同,每次任务后要对管路进行再次清洁、气检和测试,严格保证“不串味”。“我们把这些细节都已经流程化固化下来,以全力保障快速切换。”
8月4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SF-4任务圆满成功。
得益于创新的导流锥设计,一号发射工位发射后恢复工序大幅压缩。一次发射后,发射台及导流板、导流槽在几天内就可以全部恢复,再次达到发射条件。
硬件给力,软件也持续加力。双工位保障队伍在任务期间各司其职;发射完毕后很快启动下一发转场任务;总检查、发射等关键阶段则“混编”上阵。岗位随任务流动,确保严丝合缝。
为提升高密度发射能力,海南商发正紧锣密鼓建设新的发射工位。今年1月,发射场二期项目赶在春节前破土动工,用地1100余亩,将建设三号、四号发射工位及配套技术区和测控站。目前,大部分子项目建设正紧张推进。
7月30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顺利发射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
如何一边确保工期进度,一边保障高密度常态化发射效率?杨天梁认为,建设和发射同步,靠的是航天人的看家本领——系统工程的思路和方法,再叠加商业航天新机制。把行政层级改成市场化协作,把非标定制改成标准化接口,把一揽子总包改成精细化分包。建设团队和发射团队既分线作战又共享标准,把交叉干扰降到最低。
文昌东郊镇海岸,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双工位照明灯与不远处施工现场的探照灯交相辉映。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在这里留下鲜明印记。
(原标题:五天两发!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成功挑战高密度发射)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