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铁矿死难矿工纪念碑:铭记那段血泪交织的过往 触摸历史伤痕 聆听岁月回响
海南
海南 > 综合资讯 > 正文

海南铁矿死难矿工纪念碑:铭记那段血泪交织的过往 触摸历史伤痕 聆听岁月回响

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南部约3公里的金牛岭山麓,货运火车从这里驶出,外运矿石。石碌铁矿以铁矿石质优品位高而闻名海内外,铁矿、钴矿的储量丰富,质优品高著称亚洲,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大型露天铁矿基地之一。但鲜为人知的是,8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遭受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掠夺:数万劳工被强征砍山挖矿,轻则挨鞭子,遭受拳打脚踢,重则被活埋、焚尸、砍头示众。今天,让我们走进海南铁矿死难矿工纪念碑,追溯那段沾满血泪的过往。

掠夺矿产资源,强征劳工约6.5万人

海南铁矿死难矿工纪念碑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海南铁矿矿山公园内。它于1965年建立,为悼念在日寇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死难矿工。纪念碑高11米,宽5米,整体呈方柱形水泥石砖结构;纪念碑正面镌刻“日寇蒋匪统治时期死难矿工纪念碑”15个大字,碑座的一面记述了矿工在日伪时期的悲惨遭遇和多次进行反抗斗争的过程,其余三面刻有反映矿工斗争的浮雕。

在纪念碑的一侧有着一条长廊,墙上的图文清晰地刻录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1939年2月,日军占领海南岛后,为支撑其“南进战略”与太平洋战争,迅速将海南岛纳入战争资源后方,对海南各种资源进行疯狂掠夺,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石碌铁矿作为重要战略资源,成为日军重点目标。1940年,日方通过多轮侦察与勘测,确认石碌山蕴藏高品位铁矿,随后确立由“日窒会社”南方部在海军主导下进行开采。围绕石碌铁矿的开采,日本侵略者迅速建立起包括矿山、铁路、电站、码头在内的完整配套体系。

据介绍,日军围绕石碌铁矿建起了“矿山—铁路—港口—电站”完整链条,石八铁路(石碌至八所港)全长52公里,用于将矿石运往八所港装船外运;东方建有发电站,提供全天候能源保障;矿区周边修建九座碉堡,铁路沿线配备武装力量。

据史料记载,为了掠夺海南矿产资源,日军先后从上海、广州、香港、澳门、汕头、厦门等地抓来大批劳工共68批、2.5万余人,加上海南劳工共4万余人,将他们分在矿山、电站、码头和铁路等地做苦工,残酷的生存条件致使3万多名矿工惨死。

视人命为草芥,劳工血泪筑就矿场

在此期间不免有许多辛酸血泪史——

矿工们遭受着残酷的剥削,过着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吃的是野菜、臭饭,穿的是麻包、纸袋,挨饥受饿、衣不蔽体,在死亡线上挣扎。凶残成性的日军、汉奸、工头,还用活埋、打毒针等十几种刑法,对矿工任意毒打、凌辱、折磨、残杀。

台湾劳工白标的女儿白云回忆道,父亲20岁时与一批台湾人一起,被日军以招工名义骗到海南昌江石碌矿山当劳工,“规定每人每天要捡八吨重的矿石,完不成任务不得下班,连一碗稀粥都没得喝,还要被毒打”。

日军视劳工的生命为草芥,在一次重大事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据史料记载,二一五米山洞工程是建筑石碌至八所铁路的一大工程之一,山洞全长600米,宽6米,高12米。为了挖洞建筑铁路,日军集中两千多名劳工驻扎在水尾工区,从南北两端进行挖凿。用人工钻炮眼,装炮点炮,装车。用滚扬机拉车运土,不分昼夜地进行挖洞工作。1942年6月的一天早晨8时许,刚换班上岗的劳工进洞里紧张地作业,忽然山洞塌方,山石崩倒,230多名劳工被石土压在洞里。日军不闻不问、置之不理,眼睁睁看着劳工活活被埋死。事故发生三天后,才赶着劳工去继续挖洞,把死难者连土带尸挖出来,一车一车倒入山沟里。

更可怕的是流行病的肆虐。日军的残暴,导致石碌矿区成为疟疾高发地;加之饮水恶劣、医疗匮乏,霍乱、痢疾等在劳工间迅速传播。有记录显示,河南开封籍400多名劳工集居在水尾工区,仅因一场霍乱疫情便全部病亡;上海劳工在桥墩工区300人亦无一幸免。

铭记烽火岁月,传承抗战精神

据统计,自1940年至1945年,日军从石碌铁矿运走优质铁矿石69万余吨;超过6.5万名劳工被日本侵略者投入石碌矿场及其相关工程,战争结束时仅5803人幸存。

然而,日寇投降未能带来真正的曙光。在国民党统治期间,矿山生产从未恢复,民生凋敝,不管工人死活,只顾盗卖矿山财产,中饱私囊,把矿山弄得支离破碎,一片荒凉,他们遣散大批工人,致使不少工人流离失所,饿死路旁。军警、特务、汉奸、工头狼狈为奸,依然骑在工人的头上为非作歹,巧立名目,敲诈勒索,克扣工资,层层盘剥,无恶不作,有的工人被车轮碾死后,尸体被当作牲畜一样。临解放时,日军一边爆破设备,一边架设机枪疯狂屠杀了大批工人。

直到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石碌铁矿的命运才迎来“转折”。1957年7月1日,海南铁矿恢复生产。1965年建设矿山公园时特立死难矿工纪念碑,以铭记历史、鞭策后人,铭记那些为了民族独立而英勇斗争的先烈们。

纪念碑不仅是记忆的“坐标”,更是一处历史遗迹、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自2023年起,昌江将该纪念碑作为清明节缅怀活动场所,组织祭奠活动。作为海南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研究海南矿业史及抗战史的实物资料;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公园内的文化长廊、矿业博览园共同构成历史教育集群,年均接待访客超万人次,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这段历史,先烈们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是我们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

来源:国际旅游岛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