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涪江边立有严禁在河道内及周边放牧(牛、羊)、丢弃生活垃圾等行为,却河道内变成了‘放牛场’。”日前,多位网友反映,位于四川江油市武都镇南干道东段的涪江河道内,长期有人放牧牛群,严重破坏镇容镇貌,并可能影响水环境。尽管当地政府立有警示牌明令禁止河道放牧,但违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执法部门监管缺位,引发居民不满。
警示牌成摆设,40余头水牛“占领”河道
随后,从武都镇城塘路来到涪江河堤上,夏日的风裹挟着青草气息扑面而来,放眼望去,眼前的景象却令人忧心——成群的水牛散布在河道内,有的低头啃食岸边的嫩草,有的懒洋洋地卧在泥滩上反刍。走近观察,牛蹄践踏过的草坪裸露斑驳,新鲜的牛粪散落在浅水区,引来蝇虫飞舞。
江油市武都镇政府在涪江河道旁设立《涪江河水源保护警示牌》,明确规定严禁在河道及周边放牧、丢弃垃圾、取沙石等行为,违者将面临警告、罚款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然而,在现场看到,警示牌旁的水域已成为“放牛场”,约40头水牛在河道内悠闲吃草、卧躺,牛粪直接排泄在河床及草坪上,卫生状况堪忧。
居民质疑执法不力 水源安全存隐患
“这些水牛每天早出晚归,河道都快成牧场了。”一位散步的居民指着不远处的三层楼房说:“那是江油市武都镇综合执法队的办公室,他们难道看不见?”顺着他的方向,发现“放牛场”距离综合执法队办公区不足50米。同时,河堤上的警示牌红底白字的禁令格外醒目,却与放牧场景形成讽刺对比。
“河边就是综合执法队办公室,可天天有人放牛,却没人管!”多位当地居民表示,涪江是上游水源地,放任放牧可能污染水质,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管理。我们注意到,放牧区域紧邻镇区,牛群活动不仅影响环境,还可能破坏河堤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夕阳西下,牛群被赶回村庄,留下的除了蹄印和粪便,还有居民们的疑问:为何禁令难禁放牧?水源保护的底线该如何守住?江边的警示牌在暮色中沉默伫立,仿佛在等待一个答案。
专家指出,牲畜粪便含有大量病原体和氮磷物质,直接排入河道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威胁饮用水安全。此次事件暴露出基层环境监管的漏洞,需建立长效治理机制。(羊波 苏东华)
短评:警示牌管不住牛群,执法不能"装看不见"
武都镇境内的涪江河道变身“放牛场”,40余头水牛肆意践踏草坪、排泄粪污,而近在咫尺的综合执法队却视若无睹。尽管禁令高悬,监管却形同虚设,暴露出基层环境治理中“有令不行、执法不严”的顽疾。
水源保护绝非小事。牲畜粪便直排河道,不仅破坏生态,更威胁饮用水安全。当地居民屡屡投诉,执法部门却“选择性失明”,难免让人质疑是否存在懒政怠政。若连眼皮底子的违规行为都无力制止,何谈更复杂的生态治理?
警示牌不能只挂在墙上,更要刻进执法者的行动中。相关部门需拿出铁腕手段,加强日常巡查与问责,同时探索疏堵结合之策——例如划定合法放牧区、引导养殖户转型。唯有将责任压实、监管做实,才能守住水源保护的底线,挽回公众信任。
基层治理的成色,往往就藏在这些“看得见却管不住”的细节里。涪江边的牛群,该成为一道“治理考题”,而非长期存在的讽刺景观。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