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佑海:推动政策与法治协同,开创社会治理新局
海南
海南 > 预防法治 > 正文

孙佑海:推动政策与法治协同,开创社会治理新局

推动政策与法治协同,开创社会治理新局

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

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

孙佑海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于2025年5月河南调研时对社会治理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强调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协同理念,推动政策与法治同频共振,这深刻揭示了当前社会治理的核心课题。

政策与法治是社会治理的两大关键要素,二者相辅相成,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政策作为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具有灵活性和导向性;法治作为社会运行的根本保障,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矛盾复杂化的当下,单纯依靠政策的灵活性或法治的规范性,都难以有效应对系统性治理挑战。唯有将政策的优势与法治的优势深度融合,推动二者协同发力,才能实现社会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引领”的重大转型。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城乡融合部加速带来的流动人口管理难题,数字经济发展引发的新型权益纠纷,基层治理中权责错位的问题,以及国际形势复杂给国内治理带来的挑战等,都需要我们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协同治理成为破解这些复杂治理难题的必然选择。

协同治理的核心在于“联动”。政策制定需要统筹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需求,避免“政出多门”、“脱离实际”的情况发生。法治建设则要强化跨部门执法司法协作和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例如,在基层矛盾调解中,将“枫桥经验”的政策理念转化为人民调解的法治实践,通过“政策引导+法律规范”的双重路径,推动矛盾纠纷的源头化解。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才能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政策创新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社会治理政策创新的关键在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正确工作方法。一方面,要做到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政策制定需深入调研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针对老年群体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政策,针对新业态从业者健全劳动权益保障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基层蹲点调研等方式,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要赋能基层,激发活力。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赋予基层干部更多自主权,鼓励他们在政策框架内探索创新。同时,依靠群众,共建共享。社会治理的主体不仅是政府,更应包括广大群众。通过“村民议事会”、“社区协商会”等平台,引导群众参与政策制定和监督,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转化为社会治理的显著效能。

法治创新是社会治理的有力保障。将党的社会治理政策转化为法治实践,需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链条。科学立法要在立法中体现政策导向,注重立法前瞻性,针对新兴领域提前布局。严格执法既要严守法律底线,又要体现政策温度。公正司法要通过典型案例释放党的社会治理的信号,发挥司法对社会行为的规范作用。全民守法要推动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协同发力,引导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法治氛围。

为了实现政策与法治的协同,需要构建“学习—转化—执行—反馈”的闭环机制。强化政策学习,确保干部准确把握治理方向;推动政策入法,完善制度衔接;依靠法治保障,确保政策落地。政策与法治的协同,本质上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生动实践。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坚持协同治理理念,推动政策与法治同向发力、同频共振。让社会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坚实根基。

来源:人民法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