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航局罗泾码头改造一期项目荣获中施协绿色建筑施工水平“三星”评价

三航局罗泾码头改造一期项目荣获中施协绿色建筑施工水平“三星”评价

近日,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正式发布《2025年第一批工程建设项目绿色建造施工水平评价结果》,中交三航局实施的上海港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项目荣获“三星”最高评价,标志着该项目在绿色施工、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为我国旧港区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本。

该项目位于长江口南支河段南岸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是国内首个系统化旧码头改造工程,于2022年12月25日启动建设,历时11个月高效建成长1.4千米、宽115米的集装箱码头1座。

改造后的罗泾集装箱码头前后沿皆可停泊集装箱船,宽度为全国之最。码头采用单列3层的集装箱堆载设计,共设有2个10万吨级和3个1万吨级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260万标准箱。

罗泾码头改造一期工程不仅是上海市的重点工程项目,更是一个典型的拆、改、建项目。为从源头控制建筑垃圾产生,项目团队通过岸线资源利用和港区功能优化,创新采用“分级利用”策略。

港区内原有70%的老结构,通过整体拆除重建、局部改造或原状利用3种方式实现高效复用。对剩余30%的必拆老旧建筑,如旧码头方桩、防撞钢管桩等进行优化设计。拆除后的6万多立方米混凝土破碎料被用于填筑新建道路路基,实现建筑垃圾“零外运”。

这一举措不仅降低了环境影响,也为全国港口改造浪潮中的资源集约化探索了新路径。

项目地处长江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附近,毗邻陈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施工过程中,团队科学规划作业时间与进度,严格控制施工活动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为确保施工精度的同时保护环境,项目采用了多项智慧技术。针对新旧桩基水下精准穿插的技术难题,项目团队创新应用激光雷达水下扫测技术,精确获取既有桩基参数,并融合BIM建模与远距离海工打桩定位技术,实现了新旧结构的毫米级精准“对接”,为码头“零碳”升级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

同时,针对码头结构“短宽”、施工水域紧邻长江主航道且极为狭窄、高峰期30余艘船机同步作业的复杂局面,项目创新设立现场联合调度室,依托数字化模拟、船机定位和智慧工地系统,实现了船机资源的智能调度与高效协同,有力保障了复杂环境下的施工安全与秩序,减小了对水生生物的扰动。

码头建成后,在绿色运营方面实现了装卸设备全电驱动、岸电全覆盖,使清洁能源占比高达97%,显著降低了碳排放。目前,罗泾码头一期凭借其成功的绿色实践,已稳定运行一年。

凭借一期建设期间的专业表现,三航局后续又承接了二期工程水工码头及道路堆场标段建设任务。据悉,目前整体进度已完成30%,预计2026年7月交付竣工。

二期工程整体运营后,将与一期工程协同升级,推动全品类集装箱运输,新增每年1-40万标准箱吞吐能力,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助力上海港全域融合,有效支持国家“双循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支撑。(三航局 王一坤)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