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财小队游固镇:畜光互补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安财小队游固镇:畜光互补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盛夏时节,安徽固镇的田野间涌动着蓬勃生机。2025 年 7 月 9 日,安徽财经大学“乡村振兴促进团”暑假社会实践队伍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热忱,走进安徽固镇争华羊业有限公司,探寻“畜光互补”模式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开启了一场关于“光牧共富链”的深度调研之旅。

(图为实践成员实地调研图 通讯员 纪志洁 供图)

“畜光互补”:创新模式赋能生态养殖

实践团队的第一站是湖羊养殖区。走进争华羊业的养殖基地,连片的羊舍顶部整齐排列的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入国家电网。这便是“畜光互补”模式的直观呈现——棚顶光伏发电,棚下湖羊养殖。企业负责人介绍道:“这种模式是‘六位一体’创新机制的生动实践,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保险多方协同,共同打造了一个绿色、高效的产业生态。”棚顶的光伏发电不仅实现了空间的集约化利用,为企业和周边地区提供了清洁电力,还通过与国家电网的联通,创造了额外收益。

棚下的湖羊养殖则遵循着严格的标准化流程。漏床设计确保了羊舍的清洁卫生,减少了疫病发生的风险;秸秆青贮饲料化技术将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转化为优质饲料,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一位养殖户感慨地说:“以前秸秆只能烧掉,现在成了宝贝,不仅能卖钱,还能让羊长得好。”

(图为实践成员合影 通讯员 朱彤彤 供图)

绿色循环:秸秆变废为宝,生态与经济双赢

在养殖基地,实践团队看到了绿色循环产业链的闭环运作。秸秆经过加工变成饲料,喂养湖羊;羊粪则被收集起来,经过处理转化为有机肥,用于周边农田的种植。这种“秸秆“到”饲料“到”养殖“到”有机肥“到”种植”的循环模式,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真正做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负责人介绍道:“这种循环模式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让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通过“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的模式,争华羊业带动了 17 个贫困村 2000 余户脱贫。土地流转让农户获得了稳定的租金收入,在养殖场务工又增加了工资性收入,多元化的增收渠道让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一位脱贫户笑着说:“在这里打工有固定收入,还管吃管住,农忙的时候也不耽误家里的地,日子越过越好了。”

(图为参观羊肉冷链加工车间的图片 通讯员 彭乐怡 供图)

技术创新与产业文化:从脱贫攻坚到品牌富民

在技术创新方面,争华羊业依托安徽肉羊体系专家团制定的省级养殖规程,以及 41 项专利技术,在秸秆饲料化、疫病防控等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让企业能够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升了养殖的效率和质量。负责人表示:“技术创新是我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我们不断优化养殖技术,提高产品质量。”

(图为团队成员对负责人采访的现场图 通讯员 黄陈佳 供图)

此外,争华羊业还积极开展产业文化推广。每年举办的“伏羊节”不仅展示了企业的品牌形象,还带动了当地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企业获得的“全国秸秆养畜示范单位”“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是对其在乡村振兴中所做贡献的最好肯定。

乡村振兴的“固镇经验”

此次暑假社会实践,让实践团队深刻感受到了“畜光互补”模式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争华羊业的实践证明,通过创新机制、科技赋能和产业链整合,可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团队负责人表示:“这次实践让我们走出书本,真正了解乡村产业发展,意识到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相信在未来,这种模式将在更多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为乡村振兴绘就更加美好的图景。(通讯员 王凌)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