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实践队: “厨房化学” 扎根乡村校园 播撒科学种子

西南石油大学实践队: “厨房化学” 扎根乡村校园 播撒科学种子

2025 年 7 月 4 日至 10 日,南充市嘉陵区行知小学的 68 名三至六年级学生,在西南石油大学 “科惠乡土・化育未来” 实践队带来的 12 个 “厨房化学” 实验中,度过了一段颠覆认知的科学夏令营。这场以日常食材为 “教具” 的科普创新,不仅让乡村孩子触摸到科学的温度,更探索出一条破解乡村理科教育资源匮乏的可持续路径。

破解痛点:让化学从 “课本字” 变成 “手边物”

“乡村孩子见过的化学实验几乎为零,课本上的‘酸碱反应’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串陌生的文字。” 实践队指导老师彭怀雪坦言,前期调研显示,该校三至六年级学生中,83% 无法说出生活中 3 种以上的化学现象,65% 认为 “科学离自己很远”。

针对这一现状,实践队独创的 “厨房化学” 模式直指核心:用食用醋模拟酸雨腐蚀铁钉,让学生直观看到 “酸雨对金属的破坏”;用泡打粉加入温水使面团膨胀,解释 “气体生成与压强的关系”;甚至用家里常见的牛奶、洗洁精和食用色素,完成 “魔法牛奶画”—— 当棉签蘸着洗洁精触碰牛奶表面,五彩斑斓的色素如烟花般扩散时,四年级学生王艺可的眼睛亮了:“原来每天喝的牛奶里藏着这么大的秘密!”

“所有实验材料都能在村头小卖部买到,单组实验成本不超过 5 元。” 队长刘锦杰算了一笔账,这种 “零门槛” 设计,既解决了乡村学校实验器材短缺的问题,又让孩子意识到 “科学不在实验室里,就在筷子尖上”。

(孩子们专注创作 “魔法牛奶画” 李游 供图)

分层教学:让每个孩子都敢 “动手试”

“低年级学生侧重‘玩中学’,高年级侧重‘探究学’。” 队员李芝琳展示的分层教学方案,藏着对乡村孩子认知规律的细致考量。

在三年级课堂,“神秘密信显形术” 最受欢迎:用柠檬汁在纸上写字,晒干后看不见,用火烤一下却能显形。孩子们举着自己的 “密信” 追着老师问原理,笑声传遍操场。而五年级的 “气球火箭” 实验则更具挑战:4 人一组记录不同小苏打用量下气球膨胀的时间,还要绘制数据图表。“以前觉得科学就是背公式,现在知道还能自己找答案。” 五年级学生刘子睿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实验步骤和猜想。

为了让零基础学生也能上手,实践队设计的 “实验卡牌” 成了 “神器”—— 把 “称量 5 克小苏打” 转化为 “舀满 1 小调羹”,将 “观察气体生成” 变成 “看气球鼓起来的速度”,图文结合的步骤让 68 名学生全部独立完成了至少 2 个实验。

(孩子们进行 “河豚气球” 实验 李游 供图)

(队员讲解实验原理,孩子认真聆听 李游 供图)

长效赋能:从 “一周夏令营” 到 “全年科学课”

“科普不能是‘一阵风’。” 彭怀雪的这句话,成了实践队设计活动的底层逻辑。除了 7 天的现场教学,他们还留下了 “三重保障”:

20 个家庭实验视频教程,涵盖 “鸡蛋壳泡醋变软”“红糖结晶” 等现象,家长扫码就能带孩子做实验;

移交的数字化资源包,包含 12 个实验的教案、安全手册和课件,供学校老师直接使用;

协助建立的 “每周实验日” 制度,行知小学将每周三下午设为固定科学课,由培训过的老师带领学生做实验。

更意外的收获是 “涟漪效应”:嘉陵区实验小学专门开辟了 “化学角”,32 名学生主动报名成为校园科普志愿者,甚至有家长自发组织 “周末实验小分队”。“这才是最珍贵的成果 —— 科学兴趣被点燃后,会自己生长。” 行知小学校长谢如意看着学生们设计的 “家庭实验记录表”,感慨道。

结营测评数据印证了成效:94% 的学生能准确指出醋是酸性、小苏打是碱性,89% 能独立设计 “用面粉和酵母做馒头” 的实验方案,较开营前分别提升了 62% 和 57%。

青春力量:让乡村振兴有 “科学底色”

(实践队与师生合影留念 李游 供图)

“当看到孩子们追着问‘下周还来吗’,就知道我们做对了。” 刘锦杰翻着手机里的照片,有孩子举着实验成果的笑脸,有师生一起整理实验器材的背影。

这场始于 “厨房” 的科学启蒙,背后是高校服务乡村的责任担当。西南石油大学的学子们用专业知识,将 “高大上” 的化学转化为 “接地气” 的教育资源,不仅填补了乡村理科科普的空白,更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 “科学有用、科学有趣” 的种子。

正如王艺可在结营作文里写的:“以前想当老师,现在想当化学家,因为我发现,科学能让家乡变得更好。” 这颗在夏日里种下的种子,或许正在悄悄改变乡村教育的未来。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