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塑从源头开始”舟山启幕:多方共探循环杯试点,合力破局海洋塑料污染

“净塑从源头开始”舟山启幕:多方共探循环杯试点,合力破局海洋塑料污染

2025年7月22日,由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下文简称“一个地球”)主办,广州摆脱塑缚环保咨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摆脱塑缚”)承办的“净塑从源头开始:净塑自然与重用模式共创研讨会”在浙江省舟山市临城街道如心未来社区服务中心圆满落幕。

本次研讨会为期两天,旨在凝聚环保力量,深入探讨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的有效路径;聚焦源头减量的重复使用模式,推动循环杯试点项目落地实施,形成切实可行的减塑策略与实践方案,为海洋生态保护注入新的活力。

净塑自然 守护海洋

近年来,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对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一个地球发起“净塑自然 守护海洋”项目,致力于保护那些最受威胁且往往被忽视的自然环境——偏远海滩和海岛地区,在广东、福建、海南、浙江沿海地区,通过净滩活动、垃圾回收兑换和社区渔民培训等多元化的行动,全方位、多角度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一个地球项目专员谭啸介绍道,2024年至2025年,一个地球共组织开展偏远地区净滩净岛活动24场,累计动员超过1500名志愿者,清理海洋垃圾超过4200公斤;举办社区环保培训活动10场,培训对象包括渔民、渔嫂、社区居民等,累计培训人数超过250人;开展垃圾回收兑换活动10场,吸引了众多渔民和社区居民参与。这些落地活动减少了塑料污染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威胁,提升了沿海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

同时,一个地球积极与无境深蓝、海岛青年、蓝丝带、千岛海洋等在地支持伙伴合作,通过活动协助、传播互动、经验交流等方式,扩大净塑行动的影响力,形成更为强大的海洋保护合力,共同推动海洋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图片 1.png

聚焦在地携手同行

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由一个地球的谭啸主持,无境深蓝、海岛青年、蓝丝带、千岛海洋等机构的代表展开了深入交流,聚焦海洋保护实践的经验分享与全球塑料污染治理(如“终结塑料污染”全球塑料条约(INC)谈判)的本地化响应。

图片 2.png

无境深蓝项目官员钟蕾分享了在广东江门的培训和垃圾回收工作,特色地结合了中华白海豚的保护内容,并借助工作坊引导大家梳理日常减塑可行的行动、更通过知识挑战环节培训村民减塑知识,提升渔民环保意识。蓝丝带办公室副主任郭峰则分享了三亚的落地活动吸引了不少退休人员及亲子家庭。退休人员起初以观赏风景为目标,转变为持续地参与;亲子家庭也会在活动中引入自然教育。海岛青年主理人游一谦则分享了如何在项目中聚集青年之力,通过多地海岛青年搭建线上协作网络,帮助返乡青年跨地域运营环保项目。千岛海洋理事长何力多次动容提及,净滩活动中渔民志愿者展现的乡土智慧与落地实践里涌动的温暖微光,恰与舟山传统渔业 “抓大放小”“放生抱卵蟹” 的社区文明一脉相承 —— 这份深植于山海之间的生态哲思,不仅是守护蔚蓝的东方智慧,更值得站上国际舞台,让世界听见中国渔村的可持续发展强音。

针对即将到来的“终结塑料污染”全球塑料条约(INC 5.2)谈判,与会机构达成共识:整合各地案例与数据,形成统一叙事,在国际舞台共同发出在地民间组织声音;同时通过社区试点、企业联动和政策倡导,把全球目标转化为公众可感、可参与的本地行动。政府、企业、科研与社区形成合力,用技术与故事并重的方式,把塑料污染危机转化为循环经济机遇,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重复使用治塑新解

在“全球企业参与海洋塑料污染治理与发展重用商业模式”主题分享中,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英国)北京代表处的贾柊楠博士带来了前沿观点与丰富案例。基金会指出,单靠回收无法扭转局面,在“减量化—重复使用—回收再生”中,需要正视“重复使用”的关键作用,逐步发展新的循环经济模式。政策层面,欧盟《塑料包装及废弃物条例(2024)》已率先设定了不同领域的复用包装强制性目标。市场端,重复使用已从“小众尝试”走向“主流配置”。欧洲、拉美等地,越来越多的品牌和超市联动,推出可灌装、可返还、散装销售等模式。贾柊楠博士强调,重复使用并非“舶来品”,而是数字化时代下无废城市的新商业机会,可以为商超、外卖平台提供降本增效的绿色转型方案,为青年消费者创造参与式环保体验,为政府提升城市绿色形象、创造本地就业。

图片 3.png

摆脱塑缚项目经理丁奕分享了循环杯的商业案例,系统展示重复使用模式在城市商圈、大型活动及海岛景区的应用经验。同时分享了普陀区试点前期调研报告,调研覆盖20多家咖啡茶饮商户,60%愿意尝试循环杯。并宣布将于8月起在普陀区青浜岛上“岛隅咖啡”启动单店试点。后续将联动岛上民宿、商店设立公共回收点,通过公益筹款与企业赞助共担成本。以期在未来实行多点复制,覆盖办公园区、零废弃赛事、商圈等场景,形成“借—还—洗—再用”的闭环体系。

图片 4.png

舟山市普陀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循环杯试点工作提出 “精细化执行” 建议,强调需精准梳理项目落地的各个步骤,将执行颗粒度细化至“每一只杯子、每一个商家、每一个点位”,打造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舟山样板。同时,对项目运行中的全生命周期数据进行闭环管理。科学统筹项目推进中的常量与变量,以每日、每周、每月的量变积累,催生重用模式的质变跃升,最终形成具有舟山辨识度的规模化效应。

图片 5.png

实地探访 深入交流

“净塑自然,守护海洋”项目在舟山区域的落地实践已覆盖多个沿海社区,持续推动净滩行动、社区环保意识提升与公众参与动员等多维工作。青浜岛作为舟山普陀区东极镇所辖岛屿之一,凭借独特的海岛风光与渔村文化,成为近年来备受游客青睐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次性塑料制品,尤其是饮品包装,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青浜岛在旅游高峰期日均游客量可达数千人,旅游旺季期间产生的大量塑料垃圾中,饮品杯及其包装占比超过30%,对岛屿脆弱的生态系统构成了不小的压力。值得关注的是,青浜岛也在积极探索和推动“零废弃”路径,展现出本地社区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意愿。为此,一个地球希望将“净塑自然,守护海洋”项目拓展至青浜岛,携手本地伙伴,推动塑料减量和重复使用的实践,共同守护这座海岛的生态未来。

图片 6.png

在此次走访中,青浜海岛公益理事长严善跃详细分享了零废弃岛屿的发展规划,提出将与新建码头协同发力,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同时,他还介绍了青浜岛当前的废弃物管理情况,包括青浜海岛公益在岛屿可回收物协助处理、厨余垃圾回收与堆肥等方面开展的具体工作。

图片 7.png

本次对青浜岛的实地走访和深入调研,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净塑自然”在地模式的探索与示范,同时结合未来循环杯试点项目的落地,期待通过“旅游+环保”的跨界融合,让生态保护理念随着游客的脚步传播出去,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引发对可持续消费与责任旅行的思考与共鸣。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