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莞到河内:曾玉如律师的跨境护航路,解码越南投资的机遇与陷阱

从东莞到河内:曾玉如律师的跨境护航路,解码越南投资的机遇与陷阱

5d87a69d8e4434cfaad97f33c4da8ca.jpg

东莞律师的越南“迁徙记”:从法院到跨境法律服务的2.0时代

“越南现在的发展,像极了东莞十几年前的样子。”作为土生土长的东莞人,曾玉如律师对两地的相似性有着敏锐感知。早年在东莞中院行政审判庭的经历,让她对国内法律体系烂熟于心,但心中的“律师梦”驱使她在2016年转型,加入中国TOP36律所东莞分所,从法院工作者蜕变为管理合伙人。

2022年,当大量中国企业因供应链转移涌向越南时,曾玉如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长驻河内,成为少数深耕越南市场的中国律师。“越南是中国企业出海的第一站,但懂中越双方法律的律师太少了。”她每年在越南待满183天,一边攻读越南律师证,一边在河内本地所担任顾问,穿梭于胡志明、北宁等工业重镇,为中国企业铺设“法律桥梁”。

如今,她的名片上印着双重身份:知恒律所股权高级合伙人、越南某本地所跨境法律专家。这种“双轨制”工作模式,让她既能用中国律师的思维理解企业需求,又能用越南法律框架解决实际问题。“有次帮东莞某玩具集团在越南设厂,他们带了国内的租赁合同模板,我一看就知道行不通——越南对工业用地租赁的审批流程和国内完全不同。”

acac4a4b78ac29de6379eb99a5bec88.jpg

越南投资三大认知陷阱:“低成本神话”背后的法律雷区

1. 劳动力成本:从“600元/月”到“2000元/月”的现实落差

“很多企业听说越南普工月薪只有两三千元,就觉得成本低,但没算过隐性支出。”曾玉如指出,2000年代越南工人月薪确实仅600元,但如今已涨至2000-3000元,且需缴纳15%的社保公积金。更关键的是,越南劳动法对“解雇赔偿”规定严苛:无理解雇需支付员工2-4个月工资,这让不少想“灵活用工”的企业栽了跟头。

某东莞电子厂老板曾向她抱怨:“招了100个工人,试用期发现一半不合格,想辞退却被告知要赔20万!”曾玉如解释,越南法律不承认“试用期随意解雇”,除非能证明员工“严重违反规章制度”,而举证责任全在企业。

2. 原产地证明:40%增值率的硬指标与转口贸易陷阱

“以为把产品运到越南包装一下就能拿原产地证?太天真了。”曾玉如经手过太多类似案例:某玩具产品企业将半成品运到越南组装,以为“增值部分”足够,但越南海关认定其核心零部件仍来自中国,增值率仅25%,不仅没拿到证,还被罚款80万美元。

越南要求出口欧美的产品必须满足“40%本地增值率”,且计算方式复杂:原材料采购、人工成本、设备折旧等都需逐项审计。“有客户为了达标,不得不把部分生产环节真的放到越南,结果发现物流成本又上去了。”她建议企业提前做“增值率测算”,别让“避税初衷”变成“违法风险”。

3. 土地租赁:工业群≠工业区,一字之差损失百万

“租厂房前,先问清楚是不是‘加工出口区’或‘工业园区’。”曾玉如曾遇到某塑胶模具企业,花300万租下“工业群”内的厂房,后来想申请EPE企业(类似国内“三来一补”,可享受税收优惠),才发现地址不符合要求——越南EPE企业必须设立在指定园区内,否则无法享受免税政策。最终企业只能退租,损失违约金120万。

越南律师的“翻译官”角色:当中国商法遇上越南民法典

1. 市场准入:电子烟禁入与物流行业的股权红线

在越南投资,首先要过“行业白名单”这一关。曾玉如展示了一份越南《投资法》附件:电子烟、赌博业等被列为“绝对禁止外资进入”;物流行业若涉及清关服务,外资股权不得超过99%,必须由越南人持股1%。“有做跨境电商的客户想在越南做‘一站式物流’,差点因为这1%的股权没谈妥,整个项目黄了。”

她的团队开发了“行业准入评估表”,从股权比例、审批流程、合规成本三个维度为企业打分。某珠宝品牌计划投资越南3600万人民币,经评估发现其行业属于“限制类”,需向越南计划投资部提交特殊申请,最终通过调整商业模式才顺利落地。

2. 合资协议:警惕“资金打给关联公司”的套路

“越南合资最常见的坑,是资金流向不明。”曾玉如讲述了一个典型案例:某东莞生产企业与越南公司合资设厂,协议约定中方将1000万出资款打到越方“关联企业”账户,美其名曰“担保金”。“这相当于把钱借给了第三方,一旦合资失败,钱很难追回。”

她接手后,要求在协议中增加“借款合同”附件,明确资金用途及还款条件,并让越方提供厂房抵押。最终项目落地,但她提醒:“越南法律不承认‘代持股权’,所有资金往来必须与合资公司直接挂钩,否则后患无穷。”

3. 税务合规:别让“买发票”变成刑事指控

“越南税务稽查比国内更严格,尤其是外资企业。”曾玉如处理过某电子厂案例:越南财务为了“节税”,购买了500万越盾(约1400元人民币)的虚构发票,结果被税务局罚款10倍,企业还被列入“失信名单”,影响出口退税。“在越南,虚开发票不仅是罚款,情节严重会追究刑事责任,老板可能面临监禁。”

她建议企业雇佣有资质的越南会计师,每月做“税务健康检查”,并保留所有交易凭证。“我们有个客户坚持合规做账,虽然初期多缴了点税,但后来越南政府推行‘税务优惠园区’,只有合规企业才能享受,他们反而成了受益者。”

从“落地辅导”到“危机公关”:中国企业的越南生存指南

1. 注册登记:ODI流程与两证获取的“通关密码”

“去越南设厂,先办中国ODI(境外直接投资)备案,再拿越南‘投资登记证’和‘企业登记证’。”曾玉如团队总结出“3+2+1”时间轴:3周准备ODI材料,2个月申请越南投资登记证,1周完成企业注册。某后备上市企业并购越南三星关联公司时,因不熟悉流程耽误了3个月,团队介入后通过“同步准备中越材料”,将时间压缩至45天,并且通过投资架构为客户节省了200多万并购成本。

2. 用工风险:“工会制度”与“罢工预警”

越南劳动法规定,企业员工超100人必须成立工会,且解雇员工需经工会同意。“有客户没跟工会谈妥就裁员,结果被工人堵门罢工,生产线停了一周。”曾玉如建议企业设立“劳资协调委员会”,每月与工会代表沟通。她还开发了“罢工风险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当地新闻、工会动态,提前为企业发警报。

3. 争议解决:代持股权无效与跨境诉讼策略

“越南法律不承认代持,一旦涉诉,中国股东很难拿回股权。”曾玉如处理过一起典型案件:某中国老板让越南司机代持股权,企业盈利后司机要求“分一半资产”。虽然中方有转账记录,但越南法院只认登记股东,最终双方只能协商“赎买”,中方多花了800万才拿回控制权。

她建议企业采用“越南信托”或“股权质押”模式,而非代持。“如果必须合资,宁愿多花点钱找专业律所做‘股权架构设计’,别省这点律师费。”

2e64954a4e2088e81da514c2a0c0890.jpg

河内律所的“破冰之旅”:从语言障碍到文化融合

1. 律师证难题:183天驻越与6声调的语言关

“考越南律师证,首先要过‘居住关’——每年必须在越南待满183天。”曾玉如坦言,这对国内有业务的律师是巨大挑战,“我见过很多同行尝试,但最后坚持下来的不到5%。”更难的是越南语:中文4个声调,越南语有6个,一个发音不准意思就变了,比如“cá”(鱼)和“cà”(辣椒),音调不同完全是两个词。

她雇了越南语家教,每天学2小时,现在能应付日常沟通及法律文书,但谈判磋商仍需依赖本地律师。“越南法律术语很多来自法语,比如‘合同’叫‘hợp đồng’,和中文发音完全不同,必须死记硬背。”

2. 本地所合作:从“翻译”到“战略伙伴”的升级

起初,曾玉如在河内本地所只是“中国业务顾问”,但凭借几个漂亮的大案,逐渐获得信任。“有次帮越南律所处理一起中越货物纠纷,我用中国民法典和越南民法典交叉论证,帮客户多拿回30%货款,从此他们开始主动找我合作。”

现在,她与越南10家分所建立了“案件协作网”,形成“中国律师做前端合规,越南律师做后端诉讼”的模式。“去年有个上海企业被越南供应商拖欠了500万货款,我们通过律师函+谈判磋商+越南律所申请财产保全+诉讼的方式,帮助客户追回了货款。”

6000万跨国继承案:当“三妻四妾”遇上中越法律冲突

“这是我处理过最复杂的案件之一。”曾玉如回忆,某中国老板在越南去世,留下中越两个家庭、5个子女,涉及6000万财产分割——中国妻子认为应按中国《继承法》分,越南子女则主张适用越南法律。

越南法律承认“事实婚姻”,但要求非婚生子女提供“亲子关系证明”;中国法律则对“涉外继承”采取“区别制”:不动产适用所在地法,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法。“光收集证据就花了8个月,越南子女的出生证明、中国老板的出入境记录、资金流水……堆满了一整个房间。”

目前,这个案件还在法院审理阶段,争议仍未平息,“这种案件没有‘赢输’,只有‘平衡’。”她感叹,“给出海企业家的忠告:提前立好遗嘱,明确适用法律和财产分配,提前规划,别让身后事变成罗生门。”

从“东莞模式”到“越南适应”:跨境律师的生存哲学

“台湾、香港企业当年进入东莞,和现在中国企业去越南,遇到的问题惊人相似。”曾玉如发现,早期台商在东莞也踩过“土地租赁”“劳工纠纷”的坑,而现在中企在越南重蹈覆辙。“历史总是重演,但聪明的企业会吸取教训。”

她总结出“三不原则”:不迷信“本地中介”,不照搬“国内经验”,不忽视“文化差异”。“越南人谈生意喜欢先喝咖啡、聊家庭,不像国内直奔主题;签合同前,他们更看重‘个人信任’而非‘法律条文’。”

如今,曾玉如的团队开发了“越南投资全流程服务产品”,从行业调研、合规审查到危机处理,形成标准化体系。“我们的目标不是阻止企业去越南,而是让他们‘带着安全帽上路’。”在河内街头,看着川流不息的摩托车和拔地而起的工业区,她觉得自己像个“跨境护航员”,在机遇与风险之间,为中国企业点亮一盏法律明灯。

从法院的庭审席到河内律所的谈判桌,曾玉如用10年时间完成了从“法律执行者”到“跨境解读者”的蜕变。在越南这片充满活力又暗藏陷阱的土地上,她既是中国企业的“翻译官”,也是越南法律的“解读者”。当被问及为何选择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她笑言:“挑战越大,价值越大。看着中国企业在越南从‘水土不服’到‘落地生根’,就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

对准备出海的企业家,她最后强调:“越南不是‘低成本天堂’,而是‘合规竞技场’。找对律师,比找对厂房更重要。”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