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 “天山秘境·雪莲之约”四川民俗摄影协会采风团圆满完成了为期12天的新疆深度探索之旅。此次行程的核心亮点,是深入探访并记录了位于新疆和静县、海拔3400多米的天山雪莲野生抚育基地,摄影家们用镜头深情聚焦这一生态保护的典范工程,捕捉中华仙草天山雪莲在原生环境中的生命奇迹。
中华仙草之约:从博物馆到天山峰顶的溯源
本次采风源于四川民俗摄影协会主席龚伟在成都品鉴天山雪莲养生葡萄酒时萌生的“用镜头记录美丽天山雪莲”的愿景。7月6日,团队首站抵达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内的天山雪莲博物馆,通过七大主题展区,系统了解了天山雪莲跨越三千年的文化积淀与从西域贡品到现代养生圣品的演变。老红军后代、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会长李洋特别关注“科学保护、合法采集”展区,对特许采集批文与生态保护影像进行了细致记录,为后续的实地拍摄奠定了认知基础。
天山雪莲野生抚育:追寻冰雪中的顽强绽放
7月7日,采风团的核心行程——探访天山雪莲野生抚育基地拉开帷幕。这里是由新疆天山雪莲制药联合相关部门建立的生态保护典范,地处海拔3400多米的雪线区域。与想象中不同,基地采用“不设围栏”的自然抚育模式,仅通过严格的封育管理、关键区域围栏防护及持续人工巡护来恢复濒危的野生雪莲种群。摄影家们背负沉重器材,在氧气稀薄、地形陡峭的高山流石坡上艰难跋涉。时值七月花期,一株株圣洁的天山雪莲傲然绽放。龚伟迅速架起三脚架,将镜头对准顽强生长的天山雪莲。他感慨:“这种在极端环境下迸发的生命力,正是最震撼人心的自然史诗。”团队成员克服严寒和高原反应,记录下了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最珍贵的自然生态影像。
新疆天山雪莲制药有限公司出品的天山雪莲养生葡萄酒
智慧守护:平衡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生态之道
在基地,摄影家们不仅拍摄,更深入理解了天山莲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与创新的解决方案。作为“百草之王”、“药中极品”、“寒湿仙草”、“益寿仙草”,野生雪莲面临过度采集的危机。抚育基地的核心智慧在于 “以生长速度定采集量”的科学管理模式。基地工作人员介绍,天山雪莲生长极为缓慢,从发芽到开花需3—8年。基地通过长期监测其生长周期和种群密度,严格制定采集计划,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真正践行了“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宗旨。“这为解决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方案。”采风团成员李咏梅评价。
回响:天山雪莲精神照亮万里采风路
告别天山雪莲野生抚育基地后,采风团的镜头继续在新疆壮美山河间穿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天山雪莲所象征的坚韧、圣洁与在极限环境中绽放的生命力,无形中成为了后续摄影创作的指引。
在巴音布鲁克九曲十八弯,摄影家们如同守候天山雪莲绽放般,在寒风中耐心等待落日熔金的瞬间,捕捉河流中映出的“九个太阳”奇观。那份对完美光影的执着,恰似对天山雪莲生命礼赞的延续。
深入喀拉峻“人体草原”,他们运用拍摄天山雪莲微距的细腻观察力,在傍晚的低角度斜射光下,用长焦镜头精准捕捉草原如人体般起伏的柔美曲线和牧羊人赶着羊群走过的动态瞬间,展现大地生命的律动。
航拍特克斯八卦城、翱翔于赛里木湖上空时,摄影家们延续了在天山雪莲基地培养的对生态保护的深切关注,以宏观视角记录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阔画卷。在安集海大峡谷、肯斯瓦特湖,无人机镜头聚焦于大地震撼的肌理,呼应着天山雪莲生长之地的地质奇观。
对于此行,李洋深有感触:这次"雪莲之约"不仅让我们记录下了濒危仙草的珍贵影像,更在万里行程中,让天山雪莲所代表的精神内化成了我们创作的灵魂。它教会我们在严酷环境中寻找美,在漫长等待中捕捉瞬间,在宏大景观里关注细微生命。天山雪莲在严寒缺氧的雪山绽放,正如革命者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信念,体现越是艰苦处,越要绽放价值的担当。这些感悟,都深深烙印在我们的摄影作品之中。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