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航学子三下乡:探秘麻竹种植,拾忆祖辈,解锁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密码
在螺蛳粉酸爽灵魂的背后,是无数双手在田野与车间之间编织的产业链条。2025年7月13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我在‘窗口’写青春”发展成就观察团深入柳州乡村腹地,探访了以酸笋加工为核心的两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汗水浸润的劳作与机器轰鸣的智慧中,触摸到从竹笋到酸香美味的蜕变之路,也见证了农人用匠心守护传统、以创新开拓未来的奋斗图景。
柳州市添翼专业种养合作社
步入柳州市添翼专业种养合作社,一股浓郁的酸鲜气息扑面而来,这是时光与匠心共同酝酿的味道。合作社带头人刘天义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乡村创业史。实践队员们围坐倾听,一段关于祖辈与竹笋深深羁绊的往事徐徐展开——从祖辈肩挑手扛的原始售卖,到小作坊式的初步加工,再到刘天义自己抓住螺蛳粉产业爆发的机遇,引入现代化生产线,将家庭传承升华为规模经营。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刘天义进行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田俊松 供图
祖辈们辛劳的身影,在刘天义心中并非模糊的传说,而是鲜活的榜样。他深知,没有祖辈们披星戴月、风雨无阻的积累和那份不惧艰险的韧劲,就没有今天合作社扎根的土壤。这份刻骨的勤劳与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韧性,让他在创业初期遭遇技术瓶颈、市场波动时,没有轻言放弃。他像祖辈挑担一样,扛起了压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问题,坚信汗水终会浇灌出果实。这份“苦干实干”的传承,是合作社得以立足的基石。创业的艰辛与坚守的信念,在他平实的讲述中显得格外厚重。
图为柳州市添翼专业种养合作社内部加工场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田俊松 供图
刘天义敏锐抓住螺蛳粉产业爆发的风口,果断引入现代化生产线,将家庭传承升华为规模经营,这更是一次充满魄力的“闯”。这份敢于突破、拥抱变化的胆识,同样是家族血脉中的进取精神在新时代的迸发。他延续了祖辈不囿于现状的勇气,并运用现代商业思维将其放大,实现了家族产业关键一跃。车间里高效运转的生产线,正是这种勇于革新精神与守护传统价值成功嫁接的鲜活例证。
图为负责人刘天义向实践团成员详解传统腌制的工艺流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田俊松 供图
而当实践队员踏入这片承载着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空间,便真切感受到了这种嫁接在生产环节的生动落地。在严格遵循卫生标准的加工车间内,实践队员的目光被高效运转的初加工生产线牢牢吸引。新鲜出土的麻竹笋经过自动化清洗、分切,进入大型发酵池,取代了传统零散的陶缸瓦罐。祖辈在集市上靠品质和口碑赢得回头客,靠稳定的风味在小圈子里建立信誉。这种朴素的“以质取胜”、“诚信经营”的理念,是刘天义融入现代市场的核心准则。刘天义介绍道:“规模化、标准化是食品安全的生命线,也是我们小农融入大市场的通行证。” 这条生产线,正是传统风味与现代食品工业标准成功嫁接的鲜活例证,它让祖传的酸香得以更安全、更稳定地飘向远方。
柳州市笋鲜种养专业合作社
而在柳州市笋鲜种养专业合作社,实践队员们则扎进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农忙景象。头顶烈日,脚踩松软的泥土,大家跟随合作社负责人黄继华深入麻竹笋种植基地。在黄继华的带领下,队员们顶着烈日,深入竹林,亲手挥动工具,体验笋尖破土而出的收获喜悦;围坐一起,学习如何为新鲜竹笋剥壳、修整。每一道工序都浸染着泥土的芬芳和劳作的温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黄继华合作社体验挖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田俊松 供图
最令人屏息的环节,是进入弥漫着独特气息的酿制工坊。实践队员们近距离观察了盐渍、控温发酵等传统工艺在现代改良下的精细控制。黄继华如数家珍:“别看这池子静悄悄的,里面的微生物正忙着把笋的清气转化成我们最爱的酸香呢!温度、盐度、时间,差一点都不行。” 亲手参与从采摘到初步处理的全过程,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一碟看似简单的酸笋背后,凝结的是无数精准的判断、辛勤的汗水与漫长的等待。
图为实践团成员跟随黄继华进入腌制场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田俊松 供图
行走于柳州市添翼专业种养合作社的现代化车间与黄继华合作社的田间地头,实践队员们经历了一场从“实验室”到“土地”的完整溯源。刘天义的三代传承与创新转型,黄继华对传统工艺科学化表达的探索,共同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轨迹:螺蛳粉产业链的蓬勃壮大,其根基深植于无数个这样脚踏实地、勇于求变的乡村合作社之中。
图为柳州市笋鲜种养专业合作社里酸笋发酵的坛子。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田俊松 供图
酸笋的发酵池,如同一个个微缩的时光胶囊,封存着祖辈的智慧与土地的馈赠。而合作社的实践者们,正是这些珍贵风味的守护者与革新者。他们以车间里的自动化设备延续效率与标准,用田埂上的躬身实践守护风土的灵魂。当“刘天义们”用现代管理为传统赋能,当“黄继华们”以科学精神优化古法,他们不仅是在腌制一坛坛酸笋,更是在为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写下充满活力、飘散着泥土芬芳与工业智慧的生动注脚。
田间地头与标准车间的交响,正是乡村走向振兴的铿锵足音。每一份坚守与每一次创新,都在为这片土地注入希望的力量,让源自山野的酸香,成为点亮一方水土、富裕一方百姓的“金钥匙”。(编辑人: 郑皓天)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