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处,青春再启程——江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星火燎原处,青春再启程——江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赣南热土,血脉相连;长征源头,初心如磐。2025年盛夏,江西财经大学“‘都’显风华,公管致‘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的9位青年学子,怀着无比虔诚之心,走进江西省于都县——这片孕育了伟大远征的红色圣地。在这里,他们与历史深情对话:聆听红军后代孙观发老人穿越时空的追忆,感悟那份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置身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让一件件无声的文物诉说那段气壮山河的征程。这趟旅程,超越了社会实践的范畴,成为一次涤荡灵魂、汲取信仰力量的深刻精神洗礼,让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年轻一代心中深深扎根。

小院聆史:烙印滚烫

实践队的足迹踏入梓山镇潭头村。在孙观发老人简朴洁净的农家小院,76岁的孙老端坐竹椅,精神矍铄,岁月风霜刻入皱纹,坚韧之光沉淀于眼眸。“我叫孙观发,今年76岁,1949年出生,和中国共产党同龄。1970年入党……”浓重的乡音穿越时光,将围坐的学子引入烽火年代。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血脉相连的追忆。孙老讲述着父辈的故事——一个普通农民如何在民族存亡关头,毅然诀别家中稚子(年幼的孙老)与高堂,投身革命的洪流。那“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通过孙老平实而饱含深情的讲述,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化为滚烫的生命烙印,重重敲击在年轻学子的心坎上。

馆藏触心:无声万钧

带着农家小院里汲取的沉重感动,实践队步入庄严肃穆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时光,仿佛在此刻凝固。柔和灯光下,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文物静默陈列,却蕴藏着雷霆万钧之力,无声诉说着信仰的密码。队员们的目光,被一件展品牢牢攫住——一件灰色单衣,布满大小不一、针脚粗粝的层层补丁,衣料早已薄脆如纸,仿佛承载不住历史的重量。它曾紧贴过怎样一具年轻滚烫的躯体?又如何在刺骨寒风中,裹挟着对光明的执念,跋涉万里?锈迹斑驳的土铳、磨穿底部的草鞋,构成震撼的视觉序列,无声诠释着“筚路蓝缕”的真实含义。

俯身细观展柜,泛黄的信笺上,模糊的字迹艰难可辨——是行军的紧急命令,亦是战士饱蘸思念的家书。字里行间,革命信念的坚如磐石与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交织缠绕。巨大的长征路线图蜿蜒于壁,湘江血战、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地名,经由逼真的场景复原与详实史料,将那支衣衫褴褛、装备简陋,却目光如炬、意志如钢的队伍形象,无比清晰地烙印在队员们心中。

河畔立誓:砥柱新征

走出纪念馆,夕阳为于都河镀上庄严的金辉。实践队队员们默立河畔,心潮澎湃如脚下奔涌的河水。孙观发老人穿越时空的追忆,纪念馆内每一件无言却惊心动魄的文物,每一段浸透血泪与信仰的史诗,在此刻汇聚成磅礴的精神洪流,猛烈冲刷着年轻的心灵。

此次于都之行,是江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子深入血脉的精神洗礼。在长征的源头,他们触摸到了信仰最滚烫的温度,读懂了牺牲最深沉的分量。那打满补丁的军装、磨穿底部的草鞋、浮雕上军民共筑的丰碑,连同孙家小院里那份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共同铸就了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青年学子们誓言:必将这宝贵的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让个人奋斗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书写青春华章。在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以坚定的信仰为舵,以不懈的奋斗为桨,勇毅前行,续写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革命先辈的青春华章。一座由青春、信仰与担当构筑的精神丰碑,正矗立于初心之地,照亮奋进新程。(文/干非菲 曾曦 邓语悟 图/曾曦 干非菲)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