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西山区的云雾深处,周贤良的名字早已和山间的清泉、田埂的草药融为一体。三十余年风雨无阻,他背着磨出包浆的药篓穿行在崎岖山路上,为穷苦乡亲送去诊疗的希望;他蹲在药田研究土壤与药性,帮村民把 “土疙瘩” 变成 “金疙瘩”;他对着手机屏幕反复练习,让 “卫民大中医” 的直播信号穿越山谷;他把孤寡老人的冷暖、贫困孩子的期盼记在心上,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大山里筑起一座温暖的 “避风港”。
药篓里的初心:山路再险也要 “把病看好”
“周大夫的药篓能装下半个山的草药,更能装下乡亲们的盼头。” 这是村里老人们常说的话。上世纪九十年代,山里交通闭塞,村民生病往往要翻几座山才能找到医生。刚从中医学院毕业的周贤良,放弃了县城医院的工作,背着母亲缝制的药篓回了村。那时没有像样的诊所,他就在自家堂屋摆上桌椅,把药柜刷成白色,墙上贴着用毛笔写的 “看病不收诊费”。
有一年深秋,山那边的陈大娘突发心口疼,家人半夜来敲门。周贤良披上蓑衣就跟着往山里走,陡峭的山路沾满露水,他摔了好几跤,膝盖磕出了血也顾不上擦。等看完病往回走时,天已微亮,他的布鞋早已被泥水浸透,药篓里的药材却被裹在油纸里,一点没受潮。这样的夜晚,三十多年里发生过无数次。他的药篓换了五个,从竹编的到帆布的,不变的是里面总装着应急的药品和给老人孩子带的糖果。有人要给医药费,他总摆手:“我叫贤良,‘贤’是守本分,‘良’是存善心,收钱就对不起这名字了。” 如今他的堂屋墙上,贴满了村民用红纸写的感谢信,字里行间都是 “救命恩人”“再生父母” 的滚烫心意。
药田边的守望:让草药长出 “好日子”
山里多坡地,适合种植茯苓、天麻、桔梗等中药材,但村民们不懂种植技术,更找不到销路。周贤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翻出祖传的药书,结合现代农业知识,在自家地里试种天麻,失败了三次才摸索出门道。然后他挨家挨户教村民选种、培土,还请来县里的农技专家现场指导。
为了打通销路,他带着晒干的药材跑遍了合肥、六安的药材市场。有次为了谈成一笔茯苓生意,他在药材商的仓库外等了两天,对方被他晒得黝黑的脸和药样里的诚意打动,不仅签了长期合同,还答应高于市场价收购。后来他学会用微信联系客商,拍药材生长的视频发过去,让对方放心。这些年经他手卖出的药材,帮村民们增收了近百万元。有村民要按比例给他分成,他笑着说:“你们的日子过好了,我看着比啥都高兴。” 现在村里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他每天早上都要去地里转一圈,看看天麻的生长情况,像照看自家孩子一样上心。
镜头前的担当:“卫民大中医” 里的健康密码
“家人们,今天咱讲讲秋天怎么用桔梗泡水治咳嗽……” 镜头里的周贤良戴着老花镜,手里举着晒干的桔梗,讲解得细致又通俗。三年前他发现,很多老人舍不得花钱看病,小毛病硬扛成大问题。于是他让在外打工的儿子教他开直播,取名 “卫民大中医”,意思是 “守护百姓的中医”。现在他的直播间每次都有几千人观看,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给家里老人打电话:“周大夫直播说的方法,你们照着做。” 他常对人说:“直播不是赶时髦,能让大家少遭罪,这就是最好的‘卫民’。”
心坎里的牵挂:用真情焐热 “孤单时光”
村里的孤寡老人刘爷爷总念叨:“贤良比亲儿子还亲,我爱吃的糯米糕,他每个月都送来。” 贫困学生小雨也记得,去年冬天,周贤良不仅给她交了学费,还带来一件粉色的羽绒服。这些年,周贤良资助了 12 个贫困孩子上学,照顾着 9 位孤寡老人的生活。他的收入大多花在了这些事上,自己却总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
有次刘爷爷半夜发烧,周贤良背着他往镇卫生院跑,山路难走,他就把老人护在怀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挪。等老人病情稳定,他又守在床边熬粥,直到天亮才回家。小雨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外出打工,是周贤良帮着辅导功课,逢年过节带她回家吃饭。有人问他累不累,他说:“人活着,能被别人需要,就是最大的福气。” 他的善举像一粒火种,带动村里的年轻人成立了 “爱心小分队”,有人帮老人理发,有人辅导孩子作业,温暖在山村里慢慢蔓延。
三十余年初心不改,周贤良没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却用一件件小事在村民心里种下了希望。他的药篓装着山路的印记,药田藏着丰收的期盼,镜头里有健康的密码,心坎上是对乡邻的惦念。就像山间的老樟树,默默扎根土壤,却为路过的人遮风挡雨。这样的 “贤良”,或许没有耀眼的光环,却在平凡的日子里活成了最可敬的模样 —— 这模样,是医者的仁心,是乡土的情怀,更是人间最动人的温暖。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