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近期也受到高温气候的影响,居民体感炎热程度在不断上升,经常出现“桑拿天”。7月17日,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高温健康温馨提示。
在户外活动时,容易出现头晕、眼花、头痛、恶心等症状,这些都是高温中暑的表现,是一种危及各年龄段的病种,儿童、孕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以及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外卖快递员等户外工作者是高温中暑的高风险人群需要给予重点关注。
一、减少直接高温暴露
(一)减少外出
尽量避免室外体力活动和户外运动。若需外出活动,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例如中午12—14时),并缩短户外停留时间。
(二)注意防晒
外出穿轻便、宽松、浅色的衣服,并使用防晒用品。
(三)在阴凉处活动
尽量避免高温环境与太阳直射,宜在阴凉处活动。
(四)减少体力消耗
高温天气如需外出,应减少剧烈活动并注意及时休息,避免过度的体力消耗。
二、室内避暑要留意
(一)高温天气下,可使用风扇、空调等降温,避免中暑;
(二)不要让空调出风口对着颈、肩、膝盖等部位直吹;
(三)空调温度设置在26℃左右,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如进入温差较大的空调房,请先开窗通风,避免骤冷骤热;
(四)用温毛巾擦拭身体,重点敷颈部、腋下、大腿根,能起到给身体降温的作用。
三、关注身体变化
高温天气易引发胸闷、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甚至可能导致昏迷,还会加剧慢性疾病造成的健康风险。因此,务必警惕这些暗藏危机的身体“预警”,及时采取措施,症状严重即刻就医!
四、强健自身
(一)保证充足的睡眠
可适当增加午休,保证充足睡眠。
(二)饮食尽量清淡
少食高油高脂食物,多吃水果蔬菜。
(三)少量多次饮水
可以喝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来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如有激烈运动,每次建议喝250~500ML的温水,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也不要喝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消化道不适。
五、户外作业人员防护建议
从职业特点来看,在高温、高湿、没有通风的环境下长时间工作的人员是中暑高危人群,如冶金工人、清洁工、交警、建筑工人、快递骑手等。
(一)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在中等强度作业活动中,应每15分钟至20分钟喝1杯水(200~300ml);及时摄入含盐和矿物质的餐食和饮品,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
(二)保持凉爽
宜穿着反光衣服和放置冰袋的冷却背心等;及时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物。
(三)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
户外作业人员应定时休息;可在高温时段采取轮班制度,尽可能增加作业人员休息时间与频率。
(四)预防职业性中暑
减轻劳动强度,放慢劳动速度,若出现中暑先兆症状时,应立即移至阴凉处休息,病情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五)定期健康体检
严禁患有慢性肾病、未控制的高血压、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未控制的糖尿病、全身瘢痕面积≥20%、癫痫等人员从事高温作业。
来源:国际旅游岛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