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流量绑架,法治才是正道!
海南
海南 > 综合资讯 > 正文

别被流量绑架,法治才是正道!

“潜水教练压女孩儿下沉?”“潜水项目拔管威胁游客?”——近期,几则耸人听闻的“剧本式”谣言在网络上病毒式传播。真相很快揭穿:前者是恶意剪辑的国外视频嫁祸三亚,造谣者已被依法处罚;后者同样纯属捏造,涉事公司也已公开道歉。

图片

图片

然而,类似“黑红”闹剧正在我们身边层出不绝。冒充“韦神”、“扁担女孩”等真假难辨的账号轮番登场,无良机构与账号争相效仿“流量密码”。剧情反转已成常态,但每一次反转背后,都是法治逻辑在舆论漩涡中的失焦与塌陷。

法治,是社会运行的基石。但往往虚假信息披着“爆料”外衣在横行,流量算法经常凌驾于真相之上,受损的远不止我们看到的案例中的人、事、城市——是对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更是对个体权利的肆意侵犯、更是对公平法治的啪啪打脸。

案例一

广州“跪地求药”妈妈诈捐事件

2023年,一位广州母亲在网络上发布视频,哭诉女儿患重病无钱医治,甚至“跪地求药”,画面极具冲击力,迅速引爆全网同情。短短时间,大量网友通过平台捐款,金额巨大。当地民政部门也迅速介入,启动帮扶程序。

然而,警方深入调查发现,该女子女儿确有其人,但病情被严重夸大,家庭经济状况也远非其描述的那般困难。更关键的是,其利用公众同情募集的巨额善款,大部分被用于个人挥霍(如购置房产、汽车、奢侈品等),而非用于女儿医疗。

一场精心策划、利用悲情叙事和流量操纵的骗局。是对法治的冲击,公众善心被严重透支,慈善信任体系受重创。更关键的是,官方部门在汹涌舆情压力下,未经严格核实就启动了帮扶程序,消耗了宝贵的行政资源和社会救助通道,这些资源本应流向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最终,该女子因涉嫌诈骗罪被依法刑事拘留。这清晰地展示了舆情如何“倒逼”行政资源倾斜,以及最终回归法治轨道的必然性。

案例二

西安“回流生”风波

2023年中考前后,西安网络上突然爆出大量帖文和短视频,称有大量“河南回流生”(指户籍在河南但学籍在西安的考生)通过“不正当手段”挤占了本地中考生的学位和录取名额,渲染“教育不公”,极具煽动性。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本地家长群体性焦虑和愤怒,甚至出现聚集情况。

当地教育部门在巨大舆论压力下仓促回应,宣布调整政策、严查“回流生”资格。然而,经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联合深入核查,所谓“数万回流生”严重夸大,实际符合政策的回流生数量在正常范围内,并未发现大规模、系统性的违规操作。

一场由部分自媒体和不明真相者推动、基于片面信息和地域偏见的舆情风暴。网络谣言和地域攻击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城市形象。更关键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在未完成充分调查、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因应汹涌舆情而仓促出台或修改政策,这种“舆情倒逼决策”的模式,偏离了政策制定应有的科学、审慎和法治原则。最终,多名编造散布谣言者被依法处理。这凸显了在流量裹挟下,行政决策可能失焦,而唯有法治调查才能廓清真相。

这些层出不穷的反转案例,撕开了流量时代的残酷现实,信息传播的无序与混乱,为操纵者提供了沃土。不实信息轻易煽动公众情绪,舆论被精心设计的“剧本”牵着鼻子走。天下苦“流量无底线”久矣!苦那些无良操弄者久矣!苦真相在喧嚣中被淹没久矣!

我深感忧虑的是,这套“谁声量大谁有理”“谁流量大谁趾高气昂”的舆情规则体系,正在以蚁穴溃堤的方式对我们社会的公平正义进行伤害。它传递着一个危险的信号:谁拥有粉丝、懂得煽动舆情,就能获得处理问题的优势和优先权甚至主导权。 这对那些没有麦克风、没有粉丝的普通人意味着什么?当解决问题的逻辑不再是法律准绳,而是网络声量的大小,公平的天平必然倾斜。

网红可以靠流量“维权”

普通人靠什么?唯有法治!

面对乱象,必须以法治为盾,几方面要有改观:

平台必须压实责任,对“剧本式”造假建立快速识别拦截机制,绝不让算法沦为谣言的帮凶,要承担相关责任(包括经济赔偿、信用惩戒等),不是删帖了之,更不是道歉了之。

监管部门需强化跨域协作,对恶意造谣、剪辑抹黑等行为依法从重、露头就打。用法律利剑斩断“流量黑产”链条。

公众则需擦亮双眼,警惕煽动性信息,让“让子弹飞一会儿”、“不信谣、不传谣”成为网络共识。

行政机关关注的是群众冷暖,关注的是企业兴衰,关注的是社会运行,其决策和行动必须基于事实和法律,而非流量热度。舆情也好、新闻也罢,首先解决的是真实性的问题,不能被流量带偏,更不能盲目调动行政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坚持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是抵御舆情干扰的定海神针。

将流量关进法治的笼子,是唯一出路。才能避免舆情被恶意操控,让网络空间回归真相与理性的传播场,守护住社会公平正义最根本的法治底色。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红,也不是每个人都需依赖流量生存。社会个体、组织、企业等各方权利的最坚实保障,永远在于法治的健全与权威。绝不能任由“人人追网红、事事靠流量”的畸形逻辑成为主流。

每个普通人,每个市场主体,都应在法治框架下获得平等保护,而非被变幻莫测的舆情浪潮裹挟沉浮。

相信法治,坚守法治,才是捍卫公平最理智、最可靠的选择。

法治永远是社会良性运行的正道。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天大地大,不如法大!

来源:你说的都对 9527(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