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高新区靖圆片区东墘社内,一座承载千年记忆的古建筑——清元堂近日引发学界关注。这座飞檐翘角的庙宇在斑驳墙体与苍劲题字的见证下,揭开了闽南民间信仰中罕见的忠义文化传承密码。
帝王形制供奉 铭记“代帝赴会”壮举
清元堂主祀的“大使爷”神像呈现独特形制:头戴帝冠,身着龙袍,手持黄符令。村民口耳相传,这特殊规制源于北宋杨家将长子杨泰(杨大郎)的忠烈壮举。公元986年宋辽“双龙会”战役中,杨大郎因容貌酷似宋太宗,毅然代帝赴会,于金沙滩战役中射杀辽帝后壮烈殉国,被民间尊为“一日天子”。
千年文脉相承 两岸同源共祖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后,开闽王氏族人迁居东墘社,将杨大郎忠勇精神与家族“保境安民”信念相融合,塑金身、建庙堂。清元堂内同时配祀开闽三王,形成“家庙文化+英烈崇拜”的独特模式,在福建民俗中堪称孤例。经漳州市文物管理办公室鉴定,其石柱础、斗拱等构件具有典型宋代特征,大殿“抬樑式”结构与北宋《营造法式》规制高度吻合。
亟待科学保护 传承忠义精神
原漳州市文管办主任杨丽华强调,在潮湿的闽南地区能保存宋代风格木构建筑实属珍贵。该庙作为台湾数十家杨家将庙宇的祖庙,对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具有特殊意义。专家呼吁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契机,将清元堂纳入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及时修复渗漏屋顶与虫蛀木构件,抢救这一千年文化瑰宝。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