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聚力,智绘河口:阳江职院“乡旅智绘”实践团书写振兴答卷

青春聚力,智绘河口:阳江职院“乡旅智绘”实践团书写振兴答卷

近日,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乡旅智绘”实践团的青年身影出现在阳春市河口镇河口村的田埂上,这片沉寂十余年的撂荒地,正悄然酝酿着一场蜕变。为期两周的暑期“三下乡”实践,这支“百千万”突击队用青春的热忱与专业的智慧,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也让河口发展的新图景在田间地头徐徐铺展。

图一 为“乡旅智绘”实践团部分成员和指导老师合照。

谁能想到,如今生机勃勃的水果玉米种植示范基地,曾是村民眼中“长不出希望”的闲置土地?实践团来了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唤醒这片“沉睡”的土地。他们踩着泥土、顶着烈日,将复耕复种的蓝图落在实处,让昔日撂荒地变身产业振兴的“试验田”——这里不仅凝结着大学生们的汗水,更承载着村民对增收致富的期盼。

图二 为河口镇水果玉米示范基地展示牌。

要让乡村振兴走得稳、走得远,离不开科学规划。实践团带着“农旅+文创+科技”的创新思路,把园林技术、食品、融媒体、新闻等专业的“智慧火花”汇聚起来,搭起了从“规划—设计—运营”的全链条服务网。为了摸清村庄的“家底”,队员们的足迹遍布河口村的每个角落:和村委会干部在办公室里梳理产业脉络,跟农户蹲在田埂上聊种植习惯,翻查村里的老档案挖掘文化故事……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一手资料,成了精准施策的“金钥匙”。

图三 为“乡旅智绘”成员测绘土地。

园林专业学子手中的画笔,正勾勒着乡村的未来。他们打磨出的水稻玉米田园综合体一、二期规划方案里,藏着不少巧思:水稻玉米科普园能让人读懂“一粒米的旅程”,花海打卡点让乡村颜值“出圈”,亲子采摘区里能体验农耕乐趣,手工制作坊里能留住乡土技艺。这条串联起多个特色景点的亲子研学路线,把“农文旅融合”的理念种进了乡村,让村民们看到:家乡不仅能种出粮食,还能长出“风景”和“文化”。

图四 为“乡旅智绘”队员讲解一期、二期规划设计方案过程。

水果玉米,成了撬动产业升级的支点。实践团给它穿上“文化外衣”:萌态可掬的IP形象“禾宝”一亮相就圈粉无数,印着“禾宝”的抱枕、冰箱贴成了抢手货,普通玉米摇身一变成了“文创明星”。为了让好东西卖得远,队员们扛着直播设备走进阳江市区网红集市,镜头里的水果玉米新鲜饱满,屏幕外的订单源源不断——城乡的距离,在一场场直播里被悄悄拉近。

图五、六 为团队设计的文创产品。

暑假里的玉米地,成了最火的“自然课堂”。家长带着孩子来摘玉米,小手掰下饱满果穗的瞬间,笑声洒满田间;大学生志愿者蹲在地上讲授粉知识,孩子们瞪着好奇的眼睛听得入神。那些画着玉米的童趣画作,那些写满知识点的盲盒礼物,悄悄在孩子们心里播下了“爱农业、爱家乡”的种子。“课本里的玉米哪有地里的生动!”一位家长的感慨,道出了研学活动的意义。

图七、八 为亲子活动现场。

技术帮扶,要帮到农户心坎上。食品专业队员把“课堂”搬到了玉米地旁,手把手教农户用移动式冷库:“温度调至5℃最适合保鲜”“堆放时要留通风空隙”……从原理到操作,讲得明明白白。农户们学会了控温技术,玉米保鲜期从几天延长到半个月,销售底气更足了——这门“接地气”的技术,成了产业发展的“稳压器”。

图九 为“乡旅智绘”实践团部分志愿者与研学活动现场人员合照。

从荒田变基地,从玉米变“网红”,从土味变风景——河口村的蜕变,是实践团与校方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并肩作战的成果,更是青年力量扎根乡土的生动实践。当青春遇上乡村,碰撞出的不仅是产业的新活力,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这支“乡旅智绘”实践团,正用行动证明:青年的智慧在哪里扎根,哪里就会生长出无限可能。(杨静希 詹永棋 戴宝榆 林家仪)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