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为爱与幸福,源于我们在做一份“爱与幸福”的事业,带着更多的家庭学习什么是真爱,什么是幸福,让更多家庭收获爱和幸福。所以,我们10多年前的口号是“把爱传出去,把幸福带回家”,在这个物质丰盛却精神焦虑的时代,"爱与幸福"四个字像一束穿透阴霾的阳光,照亮了无数家庭的成长之路。这个名字背后,是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温柔革命,是一次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更是一个跨越十余年仍生机勃勃的集体成长实验。
爱与幸福首先是一面映照时代痛点的镜子。当郑委老师十余年前创立这一事业时,他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爱无能"与"幸福悖论"——父母倾尽所有却不懂真爱,家庭物质丰裕却精神贫瘠。这个名字直指当代家庭教育的两大核心困境:我们习惯用物质替代情感,用控制伪装关心,用焦虑驱动成长。正如郑老师在2013年所写:"活着是为了爱,为了幸福,但我们可能从来都没有为爱、为幸福'系统'学习过。"这种认知与行为的割裂,正是"爱与幸福"试图治愈的时代病症。
这个名字更是一份知行合一的生命宣言。不同于普通的教育机构,爱与幸福从诞生起就拒绝成为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将"爱"定义为动词,将"幸福"具象为可实践的路径。在西安学员张莉的分享中,我们看到这种知行合一的震撼力量——当她开始"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当她坚持"每周给爷爷打电话",当她把"劳动当作最尊贵的修行"时,理论才真正转化为改变生活的能量。"爱与幸福"的魔力在于,它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每日欣赏表""家庭沙龙""九点微信群"等具体实践,让改变发生在洗碗做饭的日常里,而非停留在课堂笔记中。
这场运动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创造了"用生命感动生命/以行动带动行动"的共生系统。"把爱传出去,把幸福带回家"不仅是句口号,更是套精妙的成长算法。当碧推荐张莉学习,张莉又影响书韫夫妇,书韫再带动其他家庭时,爱就形成了指数级传播的网络。郑委老师发现:"自助者助人,助人者自助",这种利他行为创造的"爱的循环",恰恰是最高级的利己。正如西安学员们自发的"每晚九点"微信群、大唐西市沙龙,这些由学员自主创造的"正能量场",证明了真正的教育应该像蒲公英,让每个被滋养的生命都成为新的种子。
爱与幸福还重新定义了教育的时空维度。它打破"三天课程终身受用"的幻觉,提出"永远不结业"的终身成长观。在张莉的文字里,我们看到改变不是顿悟,而是"坚持做和不断反思"的螺旋上升;郑委老师强调的"行-学-问-思-辨-行"循环,揭示了成长是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这种长期主义视角,让"爱与幸福"超越了急功近利的培训市场,成为陪伴家庭穿越不同生命周期的成长伙伴。
更深层地,这个名字承载着"修身齐家"的东方智慧。当现代教育将焦点放在孩子身上时,"爱与幸福"却将镜头转向家长自身修养。学员领悟到"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的生活哲学,郑委老师强调"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做人的过程",都指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成人之美。这种将家庭教育升华为生命修行的视角,让"爱与幸福"获得了超越时代的文化厚度。
十年后再看这个名字,它早已超越一个品牌的范畴,成为某种精神符号。当疫情后世界更显脆弱,当AI时代人际关系更趋疏离,爱与幸福所倡导的"用生命感动生命"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家庭幸福的密码不在远方,就在我们以行动传递的每一份温暖里。或许这就是取名"爱与幸福"最深刻的用意——让每个念出这个名字的人,都能记起教育最初的温暖模样。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