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产业都不好干,但是干起来之后其乐无穷,养羊是一场小革命,更是一场小长征。” 庆阳市环县羊羔肉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环县羊产业联合会长姜中的这番肺腑之言,道出了环县羊产业十年蝶变的艰辛与荣光。十年间,这个曾以传统农业种植和资源粗放销售为主的国家级贫困县,将一只羊“养”成了当地支柱产业,让老区农民过上了“五子登科”的美好生活。
困境:黄土高原上的“靠天吃饭”
在羊产业成为环县支柱产业前,当地经济主要“靠天吃饭”。种植业以冬小麦、玉米、糜子等粮食作物为主,辅以胡麻等油料作物及小杂粮。受黄土高原自然条件限制,种植方式粗放、效益低下;且境内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多直接外销原材料,缺乏深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这两大支柱产业发展潜力不足,是当时环县面临的基本困境。
直到2013年,才出现了转机,环县羊羔肉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据统计,当年环县羊存栏量达到31.4万只,羊肉产量超过2000吨;然而,羊产业面临了一系列挑战:部分领导干部对产业认识尚浅,觉得养羊盈利难;黑山羊和白山羊“走出环县无人吃”,羊大件远不如涮羊肉消费群体多;同时,传统养殖模式生产效率低下,黑山羊年产仅一胎,难以满足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需求。
经营过程中的痛点何在?产品输送过程中的难点何在?这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环县羊产业的从业者及当地羊产业协会。
破局:探索与变革的“长征路”
环县人面对困境,踏上了新时代的长征路,大胆引进繁殖效率高的湖羊,鼓励返乡大学生创办羊场,探索规模化养殖。针对认识短板,干部深入基层,倾听民声,解决难题。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通过不懈努力,当地政府初步探索出了一套简便易行的养羊经验,并将“357模式”确立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机制。以“三羊开泰”产业体系为核心,聚焦肉用羊、奶山羊、黑山羊三大品种,经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及产业链延伸,形成多元化产业布局;“五级车间”生产体系以县种羊场为龙头,带动乡镇扩繁场、村级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散养,构建高效生产链条;“七位一体”经营体系整合政府、企业、科研院校、金融、保险、合作社、养殖户七大主体,实现全流程协同运作。如今,养殖模式从“357”升级为“六化六统一”。产业规模与效益实现双提升。
耿湾乡的张正旺,从羊倌变身“羊司令”,养殖规模超15000只,每只羊纯利超百元。他坚定地说:“只要世界上有人吃羊肉,我就要坚持养羊,直到最后一刻。” 杨文斌等养殖大户的致富故事,点燃了更多农户的希望。
腾飞:“科技+电商”带来新机遇
为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难题,环县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流通体系。2020年7月19日,“环县羊羔肉”高铁专列从银川启程,经西安直抵长三角,让新鲜羊肉“朝发夕至”。西安、北京设立冷库分仓,并计划在长三角、珠三角完善冷链物流网络,以尽可能地接近客户,减少线上用户的等待时长。
2021年,产品还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授权,成为国家队运动员备战的保障产品,并连续两届成为中国农业博鳌论坛的指定产品。至2023年,环县羊肉产量达到10000吨,且品质远超其他地区品牌,成功入选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
在电商扶贫领域,还探索出了另一套“六统一”模式,包括合作社统一接收订单、企业统一进行加工、“环乡人”统一品牌推广、网货中心统一包装、溯源体系统一监管以及物流体系统一配送。姜会长自豪地表示,环县羊羔肉已逐渐声名鹊起。
蝶变:从土路泥泞到“五子登科”
现在,环县人民过上了“五子登科”的生活,百姓是“握紧了羊鞭子”,要将我们的养羊发展成支柱产业,通过养羊来实现致富;是“挺直了腰杆子”,通过养羊人民的生活变得富裕,自然也就有了底气;“擦亮品牌子”要保持我们羊肉的品质;迟早“鼓满钱袋子”;也就“过上了好日子”。
今天环县羊产业已成燎原星火,带着老区人民的希望跨越山海。它印证着最厚重的黄土地,也能长出最现代化的产业链;最朴实的养羊鞭,也能发出乡村振兴的嘹亮之声。环县之路,正是中国乡村用坚韧与智慧书写的新时代“致富经”。(来源:甘肃政法大学 作者:马亮 指导老师:申瑞英 张黎)
羊绒挂毯 摄影:马晓晴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