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M品牌创立故事:三个中国跑者的“缓震革命”之路

RUNM品牌创立故事:三个中国跑者的“缓震革命”之路

2025年春天,在福建泉州晋江距离巨头安踏不到500米的的一家运动鞋工厂里,三位皮肤黝黑的跑者正围坐在样品台前,手中的跑鞋被反复拆解又重组。他们是阿斌、大强、大雷,三位深耕越野跑领域多年的中国跑者,此刻正在为即将上市的RUNM跑鞋做最后的调试。这双鞋的诞生,源于他们在全球山地赛事中共同经历的“痛点时刻”。

一、从赛道到实验室:三位跑者的觉醒

2023年环勃朗峰越野赛(UTMB)的赛道上,大雷在勃朗峰北坡遭遇了连续30公里的碎石路段。“当时我的膝盖像被针扎一样疼,”他回忆道,“国际品牌的顶级跑鞋在缓震上依然存在短板,而这样的装备却要价近2000元。”与此同时,阿斌在国内一场百公里越野赛中因鞋底磨损过快退赛,“跑到第60公里时,鞋底纹路几乎磨平,抓地力完全丧失。”大强则在日常训练中发现,亚洲人脚型与欧美鞋楦的不匹配,导致长时间跑步后足弓酸痛。

三位跑者在赛后交流中发现,这些问题并非个例。“我们查过数据,中国跑者因装备问题导致的运动损伤率比欧美高17%,”大雷说,“而高端跑鞋市场几乎被国际品牌垄断,价格虚高。”于是,他们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中国智造颠覆这个行业。

二、技术突围:从“堆料”到“算法”的革新

2024年初,三人辞去工作,在泉州组建了研发团队。他们将实验室搬到了工厂车间,与工人同吃同住,耗时12个月攻克了三大技术难题:

1.缓震材料革命:通过拓扑算法优化中底结构,使每克EVA材料的缓冲效能提升40%,成本却降至国际品牌的1/3。这种被命名为“RUNM MAX”的缓震系统,在第三方测试中垂直冲击吸收率比肩HOKA Bondi系列。

2.碳纤维编织技术: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的12K碳纤维“人造跟腱”,抗弯折强度达传统TPU的3倍,实现千公里磨损率仅8%。这项技术让跑鞋在轻量化(单鞋250克)与耐用性之间找到了平衡。

3.亚洲脚型数据库:团队耗时半年采集了10万组亚洲人脚型数据,重新设计鞋楦。“我们调整了鞋头宽度和足弓支撑,让跑鞋像第二层皮肤一样贴合,”大雷展示着3D扫描模型解释道。

三、泉州制造:72小时“小单快反”的逆袭

为了实现“让每位跑者享受无负担的奔跑”的使命,三人决定采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柔性生产。泉州工厂的生产线每天分析2万条跑姿数据,实时调整生产参数,将研发周期从国际品牌的18个月压缩至3个月。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库存风险,还让RUNM的主力款跑鞋定价仅为499元,是国际品牌同性能产品的30%。

2025年3月,RUNM“旋风”系列跑鞋在跑步圈内测,引起了轰动。上海马拉松爱好者李女士在实测后反馈:“相同路段配速提升8秒,足底疲劳指数下降21%。省下的1000元,足够报名两场赛事。”

四、行业震动:从“HOKA平替”到技术平权

RUNM的崛起引发了不小的反响。而三位创始人却始终保持清醒:“我们不是要取代谁,而是要让专业性能普惠大众,”阿斌在发布会上表示,“就像华为在手机领域的崛起,我们要让世界看到中国智造的力量。”

如今,RUNM的产品线已覆盖越野跑、公路跑和日常休闲,用户包括C罗、库里等国际名人。但三人仍保持着跑者的初心:每周三傍晚,他们都会穿着自己设计的跑鞋,在跑道上测试新品。“当你穿着自己做的鞋冲过终点线时,那种成就感是任何数字都无法替代的,”大强擦着汗水笑道。

这就是RUNM的故事:三个中国跑者用脚丈量世界,用技术改写规则,让“无负担的奔跑”从梦想变成现实。正如他们在品牌手册中写的:“真正的跑鞋,不是征服山峰的工具,而是让每个人都能轻松起跑的翅膀。”

正如RUNM的slogan:Let's do it now一样——从脚下开始,跑向人生的每座山丘。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