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闯新路  “双师同堂”育新人

“实事求是”闯新路 “双师同堂”育新人

——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创新思政课教学助力“大思政课”建设

近日,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姜爱平、靳苗苗两位老师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廖俊杰老师联袂开展“‘一根灯芯’明方向 ‘实事求是’闯新路”主题“双师同堂”思政课示范教学活动,将理论课堂延伸至红色沃土,让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真理力量。

“一根灯芯”明方向 “两篇著作”耀光辉

“枫树坪下听传统,八角楼前觅灯光。”清晨,师生们前往井冈山茅坪八角楼,在这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追溯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密码”。

“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在八角楼里,靳苗苗老师清唱着红色歌曲,同学们凝视着那盏油灯,仿佛穿越时空看到革命先辈在艰难环境中探索真理的执着与坚守。老师生动的讲解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正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洞察,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在“本本”之外开辟出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

实事求是闯新路 思想精髓传薪火

姜爱平老师以党的工作重心转变与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历程为主线,深入剖析“引兵井冈,闯出新路”的历史逻辑,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中国革命能突破教条束缚,走出独特成功之路?紧接着,她带领同学们深入剖析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以及如何坚持实事求是,在边听边学的过程中,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与体会。廖俊杰老师则带着同学们走进博物馆展区,生动讲述文家市转兵的战略抉择、“一根灯芯”背后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及寻乌调查唯实求真的精神,让学生从历史细节中感悟“实事求是”的思想光辉。

从理论阐释到场馆讲解,从课堂讲授到展区研学,“双师同堂”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空间界限。同学们表示,这种“理论+实物+场景”的教学模式,让书本上的“实事求是”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可知的历史实践,他们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精神内核。

实事求是勇担当 青春奋进正当时

“实事求是,青年何为?”在互动研讨环节,同学们结合专业所长与实践经历各抒己见,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第一小组同学运用数字技术制作“一根灯芯的故事”主题体积视频,以数字媒介活化红色记忆;第二小组分享赴吉安市遂川县井冈蜜柚种植基地的实践经历,他们通过拍摄宣传视频助农增收,用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第三小组讲述暑期“三下乡”实践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故事,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针对“如何讲好井冈山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的疑问,廖俊杰老师结合职业经历和体会感受回应学生思想困惑:“先要明确受众,对老人讲历史厚度,对孩童讲情感温度;再聚焦内容内核,最后用共情方式让故事入脑入心。”这番话为青年大学生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实践路径。

从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到助力革命老区发展,软件学子以行动诠释“实事求是”——立足专业、扎根实践,为革命老区和乡村振兴注入新思想、新技术、新文化,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思政创新有亮点 真理之光照前路

八角楼的清油灯芯曾点燃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如今,这根闪耀着实事求是光芒的精神灯芯,依然指引着新时代的前行方向。此次“双师同堂”教学活动,通过“高校教师+文博馆员”“理论课堂+红色现场”的深度融合,让思政课走出教室、扎根大地。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表示,此次“双师同堂”教学活动既是对“大思政课”建设的创新探索,也是落实“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求的具体实践。未来,将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推动更多“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实训基地里的思政课”落地,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真理、在奋斗中践行初心,为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姜爱平、靳苗苗)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