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也围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大部署。这一战略方向,深刻回应了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诉求,为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清晰路径。
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攀升,但未来仍有大量人口在农村就业生活,城乡长期共生共存是客观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 2012 年的 53.1% 跃升至 2023 年的 66.16%,城乡基础设施逐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像 “村村通” 工程,让农村道路与城市交通网络紧密相连;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使农村地区也能畅享高速网络,这些都极大地缩小了城乡之间的 “物理距离”。然而,农业基础尚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依旧较大。2023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仍达 2.39,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几亿农民迈向现代化,将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以农村电商为例,2023 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突破 2.3 万亿元,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这昭示着城乡融合蕴含的巨大潜力。
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从多方面发力。在规划建设上,打破城乡分割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县域一盘棋的规划管理和实施体制,将以人为本、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规划,促进城乡深度融合。浙江 “千万工程” 堪称典范,它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推进城乡建设,从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到 “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 “千村未来、万村共富”,通过科学规划,将一个个乡村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城乡风貌实现从 “一处美” 到 “一片美”、从 “环境美” 到 “生活美” 的转变。在产业融合方面,城市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农村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加强科技创新,利用 “互联网 +” 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山东寿光,以蔬菜产业为核心,构建起从种苗研发、种植生产到冷链物流、电商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同时与城市的科研机构、销售平台紧密合作,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还为城市提供了优质农产品,实现城乡产业互补共赢。在要素流动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聚人才、聚资金、聚技术,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各地推行的 “科技特派员” 制度,鼓励科研人员下乡,将先进技术带到田间地头;乡村振兴人才计划,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者投身农村建设,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通过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河南郾城区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有效巩固脱贫成果。此外,各地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式,让农民从土地、集体资产中获得更多收益。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落实好各项政策部署,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行。(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慧玫)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