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徐云升教授团队负责的“三亚崖州湾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洋牧场教学科研示范基地项目”顺利通过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验收。该项目是原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批准建设的海洋牧场项目,实施地点在东罗岛附近海域,用海面积70.2044公顷。
这片由1503座人工鱼礁构筑的“海底森林”,由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独立担纲建设,是全国首个由高校负责建设的海洋牧场,也是全国首个教学科研型海洋牧场。该项目的高质量验收,标志着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在向海图强新征程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开创了高校主导海洋牧场建设的新模式。
深海造林破浪行
三亚崖州湾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洋牧场教学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团队全程主导实施方案编制、礁体设计及海底布设,开创性地破解了多类型礁体制作与深海精准投放难题。“该区域海流比较大,适合投放的时间点有限。”项目成员介绍道。教师们在不影响教学工作、不计个人得失的情况下,利用教学间隙攻坚克难,终将蓝图化为现实。
海流发电开新局
该项目最大的亮点是首创国内海洋牧场“新型水流能供电系统”。相较传统岸电铺设的高成本和太阳能供电的不稳定性,该系统成功攻克海洋腐蚀、生物附着、受恶劣天气影响极大等难题,最终实现将海流动能转化为稳定电力。经一年半运行验证,其展现出抗台风能力强、维护频率低、环境适应性好、长期成本低的显著优势。目前团队正持续优化防生物附着、深水安装及供电系统大型化技术,为未来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科学筑基见生机
项目实施全链条质量控制,开展海洋环境评估,优化礁体结构,建立设备校准体系。验收数据显示,鱼礁区生物附着显著,鱼群聚集活跃,生态修复初见成效。两套监测系统持续传回水温、盐度、溶解氧等关键参数,实时预警环境异常,为动态优化管理策略提供数据支撑,有效防范生态风险。
产学研融合育新机
目前,这片“蓝色沃土”已成为多学科产学研融合教育实践平台,为学校发展海洋教育争取了一片免海域使用金的教学科研用海,为海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真实的训练场地,培养了具备实战经验的技术团队;海洋牧场运行过程采集的数据能够为未来的深海研究奠定基础,水流能技术为全国海洋牧场能源升级提供范本。该项目6类鱼礁效果评估可为海南省后续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海洋学者开展生态研究,水产团队试验聚鱼驯化,旅游专业规划生态旅游项目提供科学参考。
向海图强启新程
作为产学研融合典范,该牧场构建的生态屏障将推动渔业资源恢复、生物多样性提升和可持续渔业发展。随着二期建设推进,这片生机勃发的海底森林将持续释放生态修复与产业创新的双重动能,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澎湃蓝色力量。(通讯员:黎宗荔)
来源:海南热带海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