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之外:中国“无废城市”里的可重复未来

塑料之外:中国“无废城市”里的可重复未来

高频、便利、快捷,即弃,一次性塑料正在重塑我们城市生活的消费逻辑,也持续带来了累积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浪费。

“方便”正在裹挟着成为无数份不断“淹没"城市的垃圾。

当“减塑”逐渐成为共识,我们更需要追问:在不牺牲效率的前提下,能否从源头上重构这条“用完即弃”的消费路径?

▲中国“无废城市” 图|AI 生成

“无废城市”是中国在城市治理中给出的系统回应。

从2018年试点启动至今已覆盖百余座城市,这一政策力图通过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与协同治理,构建一种更环保、更长效的城市运营方式。

而在这套机制中,“可重复使用”——曾被忽视的“环保优解”——正在获得制度空间与商业可行性。当城市进入“无废”时代,重用容器、循环快递盒、自带杯优惠等星星之火开始在各个城市燃起,一个全新的城市生活逻辑也在悄然成形。

塑料之外,是可以被真正想象、甚至实践的未来。

从文件到落地,塑料治理仍有“空白”

自2018年国务院首次提出“无废城市”试点至今,全国性的“无废”治理已走过六年。从最初的11个试点城市与5个特例区域,到“十四五”期间扩展至113个城市和8个特殊地区,体系逐步铺开,目标直指2035年实现全国“无废城市”全覆盖。

“无废”一词源自“Zero Waste”,并非乌托邦式的绝对“零废物”,而是强调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尽可能减少填埋量和环境影响。

但从实际政策落点看,“无废城市”更着重于工业固废、农业废弃物与畜禽养殖等领域的废物治理,而对一次性塑料污染,尤其是外卖、餐饮等高频消费场景,回应仍显薄弱。

相关政策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十四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虽有提及“白色污染治理”,但多停留在宏观层面,缺乏制度层级的具体机制设计,

而在落到各地方层面,冷热不均的格局更加明显:如广州、深圳、上海、天津等地已率先迈出探索步伐。

以深圳为例,其是全国最早系统部署塑料污染治理的城市之一。早在2020年,深圳便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在“禁限塑”基础上提出发展可降解替代品、完善回收利用体系等多项措施。随后出台的《绿色外卖实施意见》更进一步,明确提出推广可重复使用送餐箱、鼓励平台与餐饮商户参与循环体系建设。

▲深圳餐饮行业绿色外卖配送推广活动 图|深圳市餐饮行业

而在一些的三四线城市和资源型老工业基地,仍以固废总量控制为主,“减塑”尚未进入政策视野。

例如,徐州、盘锦、铜陵等地虽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其“无废城市”方案中并未提及塑料减量、治理机制,更多仍聚焦于工业固废与危险废物的处置。

即使在一些“塑料垃圾治理”被纳入政策文本的城市中,也存在“写进方案、难见落地”的困境,受限于监管空白、商业动能不足和配套体系缺失。

换句话说,在“无废城市”的政策宏大蓝图中,塑料这一细节上,仍有大量的可操作空间。

快递在前、外卖在后:行业治理的“分层现象”

如果说政策在整体的一次性塑料治理方面上还有“空白”,那么在不同行业之间,”响应速度”也大不相同。

快递行业无疑是最早的一位进入行动轨道的“优等生”。

早在2000年,邮政局、市场监管总局等八大部门便共同发布《关于加强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目标。

此后,各大头部快递物流企业陆续试水,菜鸟提供一体化的“绿色循环箱”服务,顺丰也上线“丰BOX”、“可循环包装”,京东物流推出青流箱与可循环生鲜保温箱,苏宁启动绿色灯塔快递包装社区回收体系......

通过设立网点回收、更新包装材质等机制,快递行业初步搭建起一套可循环系统雏形。虽然目前覆盖面依旧有限,但明确的减塑政策、标准化容器、回收网点布局、物流对接机制等关键模块已开始浮出水面。

▲顺丰循环箱“丰BOX” 图|plastics free china

但再看另一端的外卖行业,局势则显得有些不同。

除了“鼓励”、“倡导”等字眼,鲜见强制性规范或激励政策。而基于‌消费者接受度,价格成本等现实挑战,在各大外卖平台实施中,往往以“用户是否勾选免餐具”、“环保标识””、“绿色积分兑换”等方式推进——形式大于实质,缺乏系统性落地方案。特别对于“循环使用容器”的系统探索仍有非常大的操作空间,回收路径、卫生标准、运营机制等关键要素都未见落地方案。

在一次性塑料治理中,快递正在试图构建“闭环”,而外卖还仍然卡在“自愿+口号”阶段。

源头减量的“隐形主力”——被低估的“可重用”

在“无废城市”政策体系中,“源头减量”是一个被反复强调的关键词。

无论是“减少固废产生强度”,还是“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其核心逻辑都是:越少的垃圾被制造出来,越不需要处理它。

而在所有源头减量路径中,“可重复使用”(reusable)模式无疑是一种效能极高、被低估的方式。它不像可降解材料那样拥有“高科技”的光环,也不如“垃圾分类”那般家喻户晓,却可能是塑料治理中最具性价比的现实解法。

▲“可重复使用”定义 图|pacific environment官网

重用模式提供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它从一开始就减少垃圾的存在。“可重用”不是传统循环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而是直接绕开整个链条。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可重复使用的外卖餐盒,如果能够循环使用50次,就意味着减少了50个一次性塑料盒从制造、配送、使用到丢弃的全过程。

从“理想解”到现实,城市正释放清晰信号

目前“可重复使用”尚未在国家政策中成为硬性要求,但这并不妨碍部分城市率先破题。

全国已有多个地方在政策中明确提出一次性塑料的限制和替代,其中,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已率先将“可重用”纳入实操路径。

在深圳,政府发布《绿色外卖实施意见》,鼓励平台搭建可循环配送系统,一批连锁餐饮品牌开始试水“循环餐箱”; 上海则将“自带杯优惠”写入地方法规,星巴克、MANNER等一线品牌被纳入返现鼓励试点,让“带杯”成为日常而非姿态。

而天津生态城,“租我计划”上线,居民可以租借外卖盒、奶茶杯等环保容器,归还点覆盖写字楼、商圈、地铁口,一次性使用日常正在被转换。广州也持续释放积极信号,近日发布的《广东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要求推动“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特别是在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鼓励企业推广使用循环包装和循环餐具。

这些看似微小的机制设计与举措,正在逐步瓦解“用完即弃”的城市消费惯性,释放出一条不同于传统的路径逻辑:不是“限用—替代—回收”三步走,而是一步到位的前端减量。

全球“可重用城市”图景

在源头减塑这件事上,并不是中国城市面临的独有挑战。放眼全球各国,“可重用”正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和政府的共识与共行。尤其在饮品、外卖、快餐等高频使用场景下,“可重用”正从理念变成城市机制。

在德国和法国,可重用杯和餐盒已成为连锁门店标配,押金退还制度(Deposit Return System, DRS)保障容器高效回流;丹麦更将 DRS 拓展至餐饮包装领域,用国家平台推动行业统一。

▲押金退还制度(Deposit Return System) 图|zerowasteeurope官网

而在北美,加州、纽约联合初创公司与连锁品牌开展“重复杯共享网络”,在校园、办公楼、商场等场所设立回收点和智能返还柜。

亚洲的韩国、台湾,也分别出台政策,推动便利店、咖啡馆引入统一容器体系,匹配专业清洗流程,让消费者“用完即还”像扫码点单一样自然。

“可重用”:一首多方协奏曲

在全球推进“可重用”体系的过程中,多个城市已然跑出各具特色的路径。

其共同特点在于:政府设框架、平台搭建系统、企业推出产品、品牌提供服务和体验、公众“零成本”丝滑参与,这不是哪一方的独角戏,而是多方协同合奏的一场系统变革。

当便利、标准、激励体系同时具备,选择“可重用”也不再是一个环保姿态,而是落地为一种可感知、可选择、可持续的新消费方式。

在资源环境压力持续上升的背景下,“无废城市”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可持续转型的重要引擎,而“可重用模式”作为源头减量的策略之一,正从理念走向实践,从探索走向规模。

从种子城市中出发,用外卖跑向未来

从政策基础到产业结构,从公众意识到数字基础设施,一线城市已然具备“先跑”的优势。

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地早已在“无废城市”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拥有更成熟的物流系统、外卖密度与平台协同能力,是率先落地“可重用”的“种子选手”。

而天津中新生态城、雄安新区等国家级示范区,则在“可重用”体系的探索中承担着制度试验场的角色。依托其“政策特区”属性,这些区域能够突破传统城市治理的流程束缚,在立法授权、财政支持、监管机制等方面获得更高自由度。

而在行业层面,无论是菜鸟的“绿色循环箱”一体化服务,还是京东物流的“循环保温箱”,快递行业已经充分验证了“可重用”在供应链端的可行性。

而相比跨城配送、回收链条较长的快递,餐饮外卖则具有典型的“高频+短链”特征:同城下单、数十分钟送达,容器生命周期可在24小时内完成“借—用—还”闭环。

这种即时性、近场化的特征,为可重用容器的部署与回收提供了天然优势。

不少城市的回收试点也验证了这一点:在CBD写字楼、社区楼宇、商圈地铁口,用户可在“上下班顺手还”的便捷流程中完成容器归还。

同时,相比于快递,外卖也更易于实现社区级回收布点、更利于平台化协调,也更容易通过激励机制形成用户习惯。

日常工作、学习结束后,打开手机,在外卖平台点上一份饭,使用一次性餐盒,吃完后即扔到垃圾桶,这是人们最常见,也是最容易感受到浪费的生活小瞬间。或许,我们城市生活的“可重用“未来,就可以从这一顿午餐开始。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