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重庆移通学院“綦韵东溪 移路同行”教育关爱服务团走进重庆綦江东溪古镇,为古镇少年儿童量身打造沉浸式非遗美育课堂,并通过社区活动与科技手段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
跨界融合:“非遗”与“美育”碰撞出绚烂火花
扎染课上,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动手操作。“先用线绳把白布扎紧,然后放进染料里,解开后就能看到自己设计的图案了。”孩子们看着亲手完成的色彩斑斓的扎染作品,脸上充满兴奋。一位参与的孩子说:“没想到白布能变出这么好看的花纹!”
漆扇工艺课吸引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志愿者们演示并讲解:“将油漆滴入水中,等它在水面形成花纹,再把扇子慢慢浸下去。”孩子们尝试后,看到扇面浮现出自然独特的花纹,惊喜不已。一名小男孩展示着自己的漆扇:“看,像不像一幅画?”
在版画制作课中,孩子们参观了当地非遗版画传承人的工坊并体验了基础制作。回到课堂,他们利用吹塑纸进行创作,孩子们从构思生活场景到完成拓印,体会着创作的乐趣。一位女孩拿着自己的版画作品说:“我画的是我家门口的石板路。”
新颖的钻石画课程同样受欢迎。孩子们在预先绘制好图案的画板上,仔细粘贴彩色小颗粒。经过耐心拼接,普通画板逐渐焕发光彩。“要选对颜色,贴整齐,”一位小创作者认真地分享心得。这些课程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了扎染、漆扇、版画等非遗技艺,在动手实践中提升审美与创造力,实现了“非遗”与“美育”的完美跨界融合。
多方参与:让当地居民成为非遗传承的“主角”
非遗的根在民间,传承非遗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为了让非遗更贴近当地居民,团队策划了“东溪艺术日”活动。古镇广场上,当地居民扶老携幼前来参与。
活动现场设置了多个体验摊位,由孩子们担任“小导师”,指导居民体验课程所学技艺。扎染摊位前,一位小女孩踮着脚示范:“阿姨,这样系紧布料,染色后解开就有花纹了。”漆扇摊位,男孩向游客展示制作过程:小心滴入油漆,待水面形成花纹,再指导游客将扇子浸入水中。版画摊位的孩子们搬出吹塑纸刻板,教居民用滚筒蘸取颜料拓印:“要均匀蘸颜料,拓印时用力压平。”钻石画摊位,孩子们指导居民按图案粘贴彩色颗粒:“这里用红色,贴的时候对齐边。”
市民们兴致勃勃地在各个摊位前动手体验,广场上充满欢声笑语。义卖区展售着孩子们在课程中完成的扎染帽子、口袋、漆扇、版画、钻石画等作品。一位买下漆扇的市民说:“这不仅是件手工艺品,更包含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值得珍藏。”
活动组织的一位志愿者表示:“‘艺术日’让居民从看客变成参与者。孩子们教别人的过程,也加深了自己对非遗的理解,文化自信更强了。”
科技赋能:非遗可视化网页搭建传承新平台
为扩大东溪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团队成员利用专业所长,搭建了一个非遗可视化网页。
网页详细展示了东溪古镇的扎染、漆扇、版画等非遗项目的历史、工艺和传承现状。网页开发同学介绍:“我们整理了这些非遗的渊源和制作方法,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网页还收录了本次活动中孩子们的优秀作品,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美育课程成果。此外,网页设有互动板块,供网友留言交流对非遗的看法。
“这个网页打破了时空限制,”项目指导老师指出,“让东溪的非遗能走出古镇,让更广泛的人群看到。它不仅是展示窗口,也是数字化传承的新尝试。”
重庆移通学院“綦韵东溪 移路同行”教育关爱服务团通过“非遗”与“美育”的跨界融合、社区等多方力量的参与以及科技的赋能,为乡村美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非遗传承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范式。相信在更多人的努力下,非遗文化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通讯员:张璐)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