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非遗传承密码,汲取红色精神力量

探寻非遗传承密码,汲取红色精神力量

7月5日至7日,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学生为探寻非遗传承密码,汲取红色精神力量奔赴吕梁市孝义,通过采访非遗传承人、走访红色村落,进一步在非遗传承与红色教育中收获成长,传播孝义之声。

孝义木偶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唐宋时期,属杖头木偶戏分支,具有鲜明的北方艺术特征。其表演形式融合木偶与皮影,白天演木偶戏,夜晚演皮影戏,唱腔涵盖皮腔、碗碗腔和中路梆子,承载着地方风俗与社会伦理,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价值。7月5日,同学们走进孝义市皮影木偶博物馆,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在采访木偶制作传承人王宏伟弟子刘馨文时,大家围绕木偶制作技艺传承,从雕刻工序到文化内涵,进行深入交流,近距离触摸传统艺术温度。

“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是孝义皮影最大的艺术特点,孝义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之一,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市而得名。它起源于战国,发展于宋金,鼎盛于明清,一直流传至今,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智慧。2006年,孝义皮影戏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月,孝义市被授予“中国皮影木偶之乡”的称号。

7月7日实践队来到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在办公室田福珠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剧团工作环境,随后采访皮影木偶传承人武卫娟、刘亚丽老师,了解传承故事与发展困境。最让大家难忘的,是亲身参与木偶戏、皮影戏表演,操纵木偶、演绎皮影,在一拉一扯、一唱一和中,深度体验孝义戏剧文化独特魅力,体会非遗传承不易。同学们在表演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木偶皮影戏的艺术魅力,也意识到传承人的坚守和付出对于这一古老艺术的重要性。一张皮影、一盏明灯、一段唱腔,便串联起千年农耕文明的记忆,成为孝义最鲜明的文化符号,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7月6日实践队前往孝义市仁义村开展红色教育。在红色遗址参观学习中,同学们聆听革命故事,感悟先辈精神,并为仁义村拍摄宣传片,用镜头记录红色记忆,助力乡村红色文化传播。这让同学们明白,红色文化和非遗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都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弘扬。

此次孝义之行,同学们以专业知识为舟楫,以实践探索为风帆,不仅深入探寻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密码,更在红色精神的浸润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他们以青春之眼观照历史,以专业之心解构文化,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助力地方文化发展的实际行动。同学们纷纷表示,将持续关注孝义文化的动态发展,结合自身学科的专业优势,深度参与孝义市戏剧与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创新,让青春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熠熠生辉,共同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稿:马海艳

图片:马海艳、白峪汶

指导老师:霍斌、李淑芳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