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澄迈香破题文创困局 全国大赛立起产业新标杆
海南
海南 > 澄迈 > 正文

千年澄迈香破题文创困局 全国大赛立起产业新标杆

2025年8月9日,海南澄迈——在苏东坡谪居海南的千年文脉与“中国沉香之乡”的产业根基交融中,首届“澄迈香・香世界”全国沉香文创设计大赛圆满收官。经过全社会公示期无异议,大赛获奖成果今日正式发布。这场以“国香”为魂、以文创为翼的全国性赛事,不仅以全程公开透明的评审机制彰显公平公正,更以文化赋能的闭环模式,为破解当地沉香产业长期存在的文创滞后困局带来曙光,尤其凸显了加乐镇、文儒镇等沉香名镇的产业潜力。而其更深层的价值,在于为全国文创产业提供了一场关于“文化根脉如何锚定产业坐标”的深刻思辨。

图片

“澄迈香 香世界”全国沉香文创大赛评审现场

破局者的觉醒:当优质资源遭遇创意贫瘠

长期以来,澄迈作为“中国沉香之乡”,虽坐拥优质沉香资源,但在品牌影响力提升、产品包装创新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这种困境并非孤例,而是全国多数传统产业带共同面临的文创悖论:坐拥不可复制的在地文化资源,却在市场化转化中沦为“原料供应商”。

在澄迈的沉香沃土上,加乐镇与文儒镇的境遇尤为典型。加乐镇传承着百年沉香种植技艺,现存有两棵 300 年古香树,其沉香资源独领风骚,却因缺乏现代设计语言,优质香材多以原料形式低价外流;文儒镇留存着明清时期“香市古街”遗址,曾是华南地区沉香交易的重要枢纽,如今却面临“有历史故事无产品叙事”的尴尬。两镇共同构成的“种植—交易—文化完整脉络”,恰是全国诸多非遗技艺、传统产业带的缩影:文化基因深厚却表达失语,资源禀赋突出却转化乏力。

图片

沉香文创大赛作品评审现场

思辨中的突围:从符号拼贴到文脉重构

澄迈的创新实践,正积极回应全国文创产业面临的关键课题——在避免简单堆砌文化符号的同时,更注重对本土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大赛发布的《澄迈沉香文创设计指导手册》明确提出“三重拒绝”:拒绝脱离产业基础的概念设计,拒绝剥离地域特质的通用模板,拒绝割裂历史语境的符号挪用。

这种坚守在参赛作品中得到生动诠释。聚焦加乐香王古树元素的获奖作品,将百年香树的独特纹理转化为香器的艺术结构,既保留工艺辨识度又赋予现代审美;取材文儒红色文化背景的作品,用交互式包装还原明清交易场景,使产品成为可触摸的历史叙事。这些作品揭示的真理振聋发聩:真正的文创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猎奇式消费,而是让历史文脉在当代生活中自然生长。

闭环思维的启示:文创不应是产业的点缀

当下全国文创产业存在一个短板:将文创视为产业的“装饰工程”,而非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澄迈的实践则构建了“设计—生产—市场—文化反哺”的完整闭环:大赛获奖作品将汇集成册,即将由澄迈县沉香产业联合会组织企业转化落地,部分政务礼品系列已提前纳入政府采购目标,而 8 月 31 日至 9 月 2 日在美浪湾香眠酒店举办的 “澄迈香・香世界”沉香国际大会,更将搭建起“创意—产业—国际市场”的跃迁平台,约200名中外嘉宾将共同见证这一从文化创意到产业价值的完整蜕变。

这种闭环思维恰是对全国文创产业的重要启示:当文创设计开始关注“加乐和文儒镇的香农能否获得溢价收益”、“曾经的古香市如何通过产品重获关注度”等本质问题时,才能跳出“为文创而文创”的自娱自乐,真正成为激活产业的核心引擎。

未来的追问:文创的终极坐标在哪里?

随着获奖名单发布,澄迈的探索仍在继续。那些凝聚中华香文化精髓与当代设计智慧的作品,即将在国际舞台绽放异彩。但比奖项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实践提出的终极追问:当全国文创产业都在追逐流量与爆款时,是否遗忘了“在地性”才是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当设计工具日益数字化、全球化时,如何让每个地域的文化基因都能找到独特的表达语法?

澄迈的答案已在风中激荡。这座沉香文化的千年古邑,正以加乐、文儒等重镇为支点,用“文化深度解码 + 产业闭环设计”的实践证明:文创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创造多少新奇概念,而在于让每个地域都能在时代浪潮中,守住自己的文化坐标,讲好自己的产业故事。这或许正是 “澄迈香”飘向全国的最珍贵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