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考古学三:来自山谷”河流艺术节于2025年5月29日在巴南区渝汇小学举办。
该次艺术节依托巴南区丰富的水文历史,在作为“渝汇百川”的近入江口小学社区举办,充分体现了与河流共生的贴切涵义。由渝汇小学数百名师生共同收集材料、由河流六个源头的居民共同绘画,调动了整个河流社区的情感及生态。艺术节融合了参与式艺术、纪录片动画、装置艺术等不同媒介,丰富了社区的知识考古及公共文化建设。策划者鲁婷婷副教授表示,河流是我们的生活的基础,而我们通常很少关注河流本身的结构与来源。这次艺术节是帮助河流沿岸的社区更加关注家园的历史、生活的情绪以及环保的未来。河流作为母亲河、生命河,本身就是一本书,一则美好的故事。关注与保护河流,需要各种相关文化活动、活跃的创作生态的介入。本次艺术节希望给艺术节的样态提供一些有温度的参考与可能性。
艺术节分别包括了动画纪录片《来自山谷-花溪河与五布河山谷源头考据》、装置作品《蔓游》与《第5301条河流》,以及渝汇小学的师生共创瓶艺作品
动画纪录片《来自山谷-花溪河与五布河山谷源头考据》材料:记录片、源头之水绘画, 鲁婷婷重访母亲河源头:巴南区动画纪录片创新呈现花溪河与五布河的文化记忆这是一部聚焦巴南区两条母亲河——花溪河与五布河的动画纪录片。该片以独特的“知识考古学”视角,挖掘了六处曾被档案忽略的野生源头(肖家湾、长五间、张家山、花土湾、仙人掌、洞青湾),并通过艺术与科学的融合,重新激活了河流与人的情感联结。创作团队深入山谷定位源头,并联合当地原住民家族,以参与式艺术节的形式采集源头水与泥土。这些自然元素成为动画创作的“颜料”——片中所有河流图像均由真实的源头之水绘制而成。同时,团队邀请六地居民共同绘制对河流的想象,将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叙事融入动画,复原了文字档案无法承载的集体记忆。影片突破传统纪录片形式,以动画重构了河流与人类共生的历史场景,包括因技术限制无法实拍的自然演变与先民生活。通过“拜访源头”的仪式性表达,作品不仅完成地理溯源,更与山谷展开跨时空对话,探讨动画作为纪录片媒介的学术可能性。“我们试图用泥土、水和想象,重新缝合被遗忘的源头与当代生活。”导演表示。这种将人类学田野调查、参与式艺术与实验动画结合的手法,为地域文化保护提供了创新范式。
《蔓游》3*2*3米*3件、钢架与着色废弃水瓶,熊小萱青年艺术家熊小萱以花为媒,探索城市与河流的共生关系青年艺术家熊小萱的最新艺术项目以花溪河生态为灵感,用花朵构建动态景观装置,探讨城市发展与自然栖息地的有机联系。她的作品以流动的花卉结构模拟河流形态,将花溪的生态多样性融入城市空间,重新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花朵不仅是装饰,更是生命的隐喻,”熊小萱说道。她的创作以可持续材料为基础,结合花溪流域的植物群落,打造出可移动的生态艺术景观。作品通过花卉的短暂性与再生性,隐喻城市扩张与河流生态之间的微妙平衡,引发观众对城市化进程中自然保护的思考。该艺术项目不仅呈现视觉美感,更试图构建一种对话——如何在现代都市中保留河流的生命力,让自然与人文景观和谐共存。“当把工业文明的残片编织成会呼吸的生命,每一个回收的瓶体都在呼吸、低语,诉说着平凡物质在艺术中的涅槃——恰似花溪千百朵涟漪。”
《第5301条河流》3.5*8米 钢架与废弃水瓶 袁琴艺术再造"第5301条河流":青年艺术家袁琴用废弃瓶构建城市生态寓言在重庆5300余条河流的官方数据基础上,青年艺术家袁琴以《5301条河流》为名,用河道废弃塑料瓶和社区共创力量,"再造"了一条发人深省的虚拟河流。近日,这件装置作品在艺术节中形成独特的"生态打卡点"——从校区二楼奔涌而下的废弃瓶"瀑布",既构成视觉冲击力十足的人工景观,更构建了一个探讨城市与自然关系的隐喻现场。"每个塑料瓶都承载着真实河流的记忆",袁琴介绍道。她通过组织社区居民参与收集、清洗、组装废弃容器,将污染符号转化为艺术语言。悬挂于建筑立面的"瓶装瀑布"下方,特意布置了绿植环绕的"人工栖息地",以矛盾的美学呈现城市生态的复杂性。该作品通过数字"5301"的命名,既延伸了官方统计的物理河流概念,又用艺术介入提出诘问:当人类不断制造"新河流"时,如何重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展览期间,不少市民专程前来打卡,在互动中重新思考自身与每一条母亲河的联结。溯源与重构:艺术节以河流为纽带连接古今家园记忆"我们试图沿着河流的时空轨迹,寻找那些未被记载却依然流淌的文明密码。"项目策划者、鲁婷婷副教授在谈及本届河流艺术节时如此阐释。艺术团队通过田野调查与当代艺术语言的结合,在探寻巴南母亲河现存痕迹的同时,构建了一条贯穿古今的情感通道——从当下可考的河段溯流而上,直至那些仅存于原住民口述中的源头记忆。这种创作被鲁婷婷形容为"当代访古仪式"。艺术家深入流域村落,采集沿岸家族代代相传的河流叙事,让那些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消失的古老情感重新浮现。"当站在源头与长者对话时,会产生时空重叠的错觉——远古的祭祀祈雨与今天的生态危机仿佛正在同步发生。"鲁婷婷强调,这种跨越时空的工作方法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溯源,更是精神家园的重建工程。"当人们触摸到源头泥土,听到方言讲述的治水歌谣,那种沉睡的故土情感就会被唤醒。这正是我们期待引发的连锁反应。"“动画考古学”是黑季文化传媒的纪录片&活动系列,专注于用数字动态图像重新发现西南山地社区&无人区特殊地理中的时间、知识与人类学图像。该项目已经在重庆的诸多山地社区进行了关于地形、水文、神话、遗址的多重考古与知识发现,用参与式艺术与原住民共建图像系统,以传续山区原始文化与知识体验。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