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工人在工匠学院里学习。通讯员/供
拧螺栓的方向要统一、垫片的厚度要一致、泵机和电机连接时偏差不能超过0.08毫米……实训基地内,浙江省特级技师陈辉,正手把手将30年的技术经验传授给徒弟;得益于培训讲师的理论支撑,“浙江工匠”雷伟清成功攻克镍基封筒焊接的技术难题,将镍基对接封筒焊接的合格率提升至98.5%……
让人才赋能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作为宁波市绿色石化行业重地,镇海依托工匠学院建设,正逐渐将这句口号化为现实。2024年,镇海区高技能劳动者在技能劳动者中的占比超35%,居宁波市前列,创新指数进步排名居浙江省第一。
不一样的学技体验
回忆起入职镇海石化建安的5年,钳工任涛涛可谓收获颇丰——参与多项产品创新改造、斩获全国行业技能竞赛冠军,去年还将“宁波市技术能手”称号纳入囊中。这,与工匠学院的培养密不可分。
此前,任涛涛曾在其他企业就职,虽然同样有师傅带教,但学习体验却截然不同。“之前的经验多是靠时间积累,没有系统性学习过钳工的理论和技术。”他说,进入“东鼎”后才发现,原来技术还能这么学。
任涛涛口中的“东鼎”,正是东鼎工匠学院。由当地工会牵头推进落地的这所全国首家绿色石化全产业链工匠学院,已为近百万人次提供线上线下培训,培育出省级工匠17人,市级工匠28人。
一所工匠学院,如何为人才创新赋能?
一张安排合理的“课程表”便是答案——两周集中培训安全生产知识;一个月脱产学习理论和技术;为期两年的“师徒合同”还规定了每个月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浙江省特级技师、东鼎工匠学院老师陈辉告诉记者,按照这套方案,新人只需两三年便可具备中修到主修的能力。
陈辉为行业新人授课。通讯员/供
此外,自主开发的课程和涵盖8大工种的实训基地也让新人少走弯路。目前工匠学院已开发2600余门课程,涵盖绿色石化全产业链的培训。
“课程、教材、试题都由一线人员开发,光一个基建运维测量,就整理了4套方法。”陈辉说,与实际生产贴合的实训场地,也能让新人在正式上岗前,就能掌握基本操作流程。
在工匠学院的“加持”下,宁波绿色石化行业喜获不少能工巧匠。以石化建安为例,创新成果的产出量上涨约16%,由青年人才主导的成果占比达34%。这些成果不仅为企业缩短了30%-65%的工期,每年还能节省200余万元的人工成本。
“扎实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工匠学院完备的培训恰好能为人才充能,为新想法、新灵感落地提供保障,进而推动行业整体发展。”陈辉说。
老师傅的二次发展
当新人们因工匠学院收获成长时,老师傅们也从中获益匪浅。拥有19年焊工经验的雷伟清对此感受颇深。
作为企业里的技术“扛把子”,雷伟清常被委以攻坚重任,镍基封筒焊接便是其中之一。他告诉记者,这一环节往往在工期收尾阶段,留给技术人员的操作时间仅几个小时,且该技术要求一次成型,一旦失败,返工维修会为企业带来巨额损失。
工匠学院为职工授课,解决工作难题。通讯员/供
该怎么办?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后,雷伟清想到了工匠学院。“工匠学院的老师多是工程师,我跟他们一说问题,他们立即为我提供了指导。”
在理论与技术的双重加持下,雷伟清带队研发出用氮气先置换再充氩气的方法,有效解决了充氩不均导致返场重修的问题,“现在哪怕是新手,也能保证焊接成功率。”
为了激发更多“雷伟清”的创新活力,工匠学院建设起包含260余名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队伍和12个技术管理团队,为职工工作提供支持。此外,利用晚间、周末等业余时间,工匠学院还开设技能提升课程,专门帮助有需求的职工精进技能。从新设备、新技术,到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只要职工“点单”,工匠学院均可奉上指导讲解。
在如此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创新实践在行业涌现——敲击扳手快拆拉绳、动力中心汽轮机高压汽封拆装工具、安全阀背压试压工装……这也为一线生产带来诸多便利。“创新需要理论与实操的双重保障,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工匠学院提供的理论支持,光靠技术人员,很难取得如此多的创新成果。”雷伟清说。
如今,雷伟清也加入教师行列。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创新成果传授给更多年轻人的同时,也从他们身上汲取到新的灵感,“年轻人脑子活,接触的东西也新,和他们多聊聊,能给我的工作带来不一样的启发!”他说。
来源:甬派客户端 记者李睿清 通讯员 王恺悦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