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如注,天地苍茫。2025年7月的巴蜀大地,被一场入汛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特大暴雨所笼罩。在彭山区,最大小时雨量突破102.1毫米,创下全省第一;在什邡市,累计降雨量高达479.5毫米。街道成河,山洪咆哮,自然之力以最原始的面目考验着城市与村庄。当冰冷的雨滴裹挟着灾害威胁千家万户,另一股暖流却在钢筋水泥间悄然流淌——那是普通市民以责任与温情编织的生命之网,在倾盆雨幕下点亮了城市文明最温暖的灯火。
暴雨中的城市温度,首先升腾于无数平凡个体的自发行动,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第一道防线。彭山区500余名环卫工人凌晨4点便冒雨突击清理街道淤泥,40名园林抢险队员紧急处理倒伏树木38株。这些沾满泥浆的身影并非从天而降的英雄,而是与你我擦肩而过的邻居。在清水县,永清镇的社区干部、退役军人组成应急队日夜巡查低洼地带,郭川镇600余名干部群众挥锹抢通被毁道路14.7公里。当金集镇实施“一对一”帮扶转移独居老人,当王河镇干部逐户排查危房确保“旧房不住人”,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怀让防灾体系有了人性的体温。灾难面前,没有旁观者,只有同舟共济的“我们”。
现代城市的韧性,更在于将个体微光汇聚为制度化的星河,使善意转化为高效行动。彭山区防汛Ⅳ级响应启动后,交警、电力、消防等多部门如精密齿轮般啮合运转:34名交警在深水路段引导车辆,136名电力工人保障电网安全,消防救援队精准疏散35名群众。这种“人人有责”的协作理念,在德阳市3821名群众的及时转移避险中,在成都240名市级救援队员入驻风险点位的24小时待命中得到印证。正如新天水网所呼吁:“从精准预警的‘最先一公里’到响应落实的‘最后一米’,唯有科学部署、有效防范,全社会共同努力,做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才能共同筑牢防汛减灾的坚实堤坝”。制度设计让分散的力量凝结为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
最深沉的城市温度,在于灾难中萌生的共同体意识——它让个人安危升华为休戚与共的担当。当贵州榕江超市获保险理赔200万元重建,当广东怀集县政府通过巨灾保险为全县百姓提供1200万元保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经济补偿机制,更是“未雨绸缪”的集体智慧。这种智慧在泸定地震灾区同样闪耀:S217公路重建中,建设者克服余震、塌方提前9个月贯通道路,只为让石棉县的果农更快连接市场。而《“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政府投资103.58亿+社会投资103.07亿”的共担模式,更彰显了风险共担的现代文明理念。灾难如同烈火,淬炼出“风雨同舟”的精神契约。
当彭山区建设路的积水渐渐退去,晨曦中环卫工人疲惫却坚定的面容清晰可见;当清水县抢通的道路迎来第一辆运输车,乡亲们眼里的欣慰点亮了阴沉的天空。雨幕终会消散,但那些在暴雨中挽起的手臂、直起的脊梁、守望的目光,已沉淀为城市文明的基石。它们证明:一座城市的伟大不在于永不遭遇灾难,而在于灾难降临时,每个平凡生命迸发出的光芒如何织成一张温暖的防护网,守护着我们共同的家园。(张玉杰)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